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仲呈祥  2018年08月20日08:45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文艺评论亦然。面对新时代,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已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毋庸讳言,时下文艺评论界也确存在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批评的:“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倘若文艺评论标准是“西化”的、概念是引进的,甚至连语式都是欧式的,则完全背离了中国文艺评论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缺失了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论及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我以为前提是要明确理论指南和新时代“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条便是“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说到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充满自信。我认为,懂得世界和中囯的“大势”,说到底,就是要懂得21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历史,贯穿一根红线,就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体现了当时抗日战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高成果。新时期以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先后结合新的和平建设历史条件,就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主旋律与多样化等重要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丰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以及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指南和行动准则。这些关于文艺的重要文献和重要论述,本身就为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既提供了理论指南,又树立了行文典范。请读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处处可见、举不胜举的经典警句和精彩评论吧:“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囯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囯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多么精准深刻,多么生动形象,堪称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的话语典范!

说到“大势”,我想起毛泽东同志生前多次要领导干部学习的清代学者赵藩总结诸葛亮一生治国理政经验且至今仍挂在成都武侯祠里的那副有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诸葛亮正因为审时度势,攻心为上,宽严有度,对孟获七擒七纵,对错失街亭严肃军纪,因而能做到天下未治蜀先治。治国治军如是,治文治艺亦如是。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意于更好地发挥文艺独特的“攻心”功效,为了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转折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聚焦于调整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指出:“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接着又指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从而极大地解放了文艺生产力,拓展了创作视野和题材,开创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文艺复苏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适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重大社会变革的需要,为了适应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真正强起来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强调“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这就聚焦于文艺与经济的关系,从理论上、政策上防止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当市场的奴隶,防止错误理解观赏性、盲目追求观赏性造成精神滑坡、文化滑坡、审美滑坡,从而确保文艺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提供精神正能量,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清醒认识改革开放以来聚焦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之关系的两次重大政策性调整的“大势”,才能高屋建瓴,深通昨天,洞察今天,预见明天。这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至关紧要。

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需要寻根溯源,不忘本来,传承发展中华民族古典文论、艺论的优秀历史传统、思维优势、学术积淀、美学范畴和话语特色。这叫做须以“各美其美”为本。中华民族古典文论、艺论浩如烟海,佳作迭出,刘勰的《文心雕龙》、曹丕的《典论》、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叶燮的《原诗》、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刘熙载的《艺概·书概》、石涛的《画语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孙过庭的《书谱》、李渔的《闲情偶寄》……信笔道来,不胜枚举。这些文论、诗论、乐论、画论、书论、舞论乃至园艺论,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审美优势和审美风范,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一系列独特的美学范畴和话语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精辟概括说:“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托物言志、寓理于情,是审美运思的优势;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审美表现的要诀;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是审美显现的特征。中华审美精神的哲学根基是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和谐理论。中华民族的文艺评论在数千年批评实践中不仅形成了代代相传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审美思维优势与特征,而且积淀形成了如意象、意境、气韵、品味、情趣、格调、风骨、刚健、载道、明道、传道、圆照、博观等学术话语和象外之象、澄怀味象、大象无形、象外之境、气即风骨、文以气为主、诗言志、文以载道等经典论断。新时代的中国文艺评论必须认真学习领悟这些中华古典文论、艺论的宝贵遗产,并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日新月异的创作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构建既富民族特色又富时代精神的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当然,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决不能闭关锁国,仅止于“各美其美”,还必须同时放眼世界,以博大的胸怀和气度“美人之美”,善于从人类先进文明和文艺评论中吸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做到“见好就拿,拿来就化”,进而“美美与共”,铸就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在这方面,学贯中西的前辈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如朱光潜、冯友兰、宗白华、张岱年、钱钟书、王朝闻、王元化、钟惦棐、张世英、叶廷芳、叶朗先生等都以其代表性名著,为我们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