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斋小说》说小
孙犁的《芸斋小说》1990年1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初版,印数只有4500册。我记得是在2004年前后,看到王磊兄在天涯的帖子——他陆续发了很多帖子列出自己求而不得的书——才知道曾出过这么一个单行本。那时候孔夫子旧书网的书店还不很多,搜过多次也搜不到《芸斋小说》。后来有朋友说起,段华应该有这本书。果然,再后来,一个带字母“dh”和几个数字(我记不清楚了)的ID,在天涯的帖子下回复说他有孙犁先生签赠的《芸斋小说》。私信聊天,是段华先生。他当年在南开读书时,是经常出入孙犁家的小友。
2008年12月,在杭州出差,那天正在学士路上闲逛,张胜打电话来,说罗少强兄新编了《芸斋小说》,问愿不愿意帮忙看一遍稿子。回郑州后不久拿到已经排出来的校样,除了小说,《报纸的故事》等散文好像也一并收进来了。我觉得还是纯粹些比较好,和段华老师交流,他说作者对于“芸斋小说”是有明确界定的,除了人民日报出版社单行本所收篇目,只有《曲终集》里的《心脏病》等三篇可以补入。征求张胜、少强兄的意见,他们也同意删去散文篇目。后来又找曹亚瑟老师借来《芸斋小说》初版本和《晚华集》等,通校了两遍,写了一篇编后记。担心写的后记有疏漏,又发给段华老师请教,他的回信在邮箱里还能找到:
建新弟:
电子信和你所写的《关于芸斋小说》都看了,我不揣鄙陋改动了一些,改动之处都用红色标了出来,而还有一些问题,不是我简单改动所能解决的,简单记述如下:
一、文章第三段吴泰昌的文章,所写不是事实。没有他代《收获》约稿,孙犁先生也是要写芸斋小说的,这在他给别人的信件里已经说明了,所以,这一段我不知道怎么改动为好;
二、如果改动,我以为就不必全文引用吴先生的文章,只是去伪存真,客观说明即可;
三、关于校对问题,最好是以《如云集》等为标准;
四、“导引”就是可以写做“道引”的,那不是错误,所以千万不要改。
五、“平白无辜”也没有错误,所以也不要改动。
……
祝你周末快乐!
段华
2008年12月18日晚,在北京天桥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张胜做的封面设计很简洁。护封上是孙犁手书的“芸斋小说”书名,内封小画是一只杯子、一部书、一棵萝卜花。护封用的是一种半透明的特种纸,画可以隐隐约约地透出来。内封小画是朱新建先生为大象出版社版《耕堂读书记》画的封面画的局部。2006年年初,画家朱新建到“小众菜园”论坛来玩,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在那里发帖回帖,不亦乐乎。有时私信聊天,找朱爷要过签名画册,也送过他打印的木心《温莎墓园》(那时候木心的书还没在内地出版)。张胜也很喜欢朱新建的画,借着出版社请他设计孙犁《耕堂读书记》封面的机会,说能不能请朱爷画一幅小画,而且给出了很具体的要求:一个老式的煤球炉子,带烟筒,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有书,有“菜花”,桌前是藤椅(这个画面是从孙犁的散文《菜花》搬来的)。我学舌讲给朱爷,他一口答应下来。2007年初寄来一本刚出版的《人生的跟帖》,书中夹着小小的画。《耕堂读书记》印出来后,寄上两套书,在论坛私信问朱先生,润笔大概得多少,请出版社开稿费,他回复说“笔就不要润了”。
2008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耕堂读书记》封面就是那幅画;2009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的《芸斋小说》,内封上印的是画里桌面上的东西。
说回《芸斋小说》。2017年张胜和我一块又做了一套规模稍大的《孙犁集》,在孙犁旧版集子基础上重编,五种六册,包括《荷花淀》《耕堂散文》《芸斋小说》《耕堂读书记》《书衣文录》。《芸斋小说》一本,在中州古籍版上只改了几个错字,我在原来的编后记上又补了几句话。这套书做的是布面精装,牛皮纸做护封,护封封面上一个字都没印。孙犁晚年,喜欢用从各处搜罗的牛皮纸包书,于书衣上信笔记录,有点像一种形式特别的日记。装帧设计的思路便是从这里来。
再后来,我们做了一套平装文库本“新文学经典”,五十本书,孙犁的作品选入《荷花淀》与《芸斋小说》。整套书的设计请宁成春先生做的,宁老师为每位作者画了速写头像。再次校对后,大约这个版本的文字差错是最少的。
20年前求一本《芸斋小说》而不得,后来有三个版本和我多多少少有点关系。纸质书作为实物,拿到手里有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有时候翻出这三本书,很多人和事就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