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的三重境界
来源:文汇报 | 郝凤   2025年05月18日09:44

文化底色为文化特色提供养分,文化特色为文化本色奠定基础,文化本色进一步助推文化底色深化内涵。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的三重境界本质是中华文明从“文明自觉”到“文明自立”再到“文明辐射”的跃升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中华古老文明生命力的动态激活,也是现代中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从内在觉醒到外在彰显的动态发展逻辑。

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擦亮文化底色、提亮文化特色和彰显文化本色,体现了“主体性觉醒”到“主体性强化”再到“主体性外显”的递进式发展,构成了文化主体性的完整链条。其中,觉醒层解决“根从何立”的身份焦虑,强化层回答“何以不同”的认同问题,外显层完成“如何引领”的实践使命,形成“认知-认同-引领”的动态演进闭环。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的三重境界本质是中华文明从“文明自觉”到“文明自立”再到“文明辐射”的跃升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中华古老文明生命力的动态激活,也是现代中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战略选择,体现了从内在觉醒到外在彰显的动态发展逻辑。

擦亮文化底色是提升文化主体性的“基因源头”

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首先而且必须要擦亮文化底色,确立“历史合法性”,解决“根从何立”的核心问题。具体而言,一是破除“他者凝视”,明确“我们从何而来”。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未曾中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内生型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提升文化主体性必须植根于历史文化沃土之中,在传承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赓续中华文明根脉,在多元文明构成的全球坐标系中,锚定中国方位,构建不可撼动的精神坐标。二是打破“西方中心论”解释框架,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这种文化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在于:它既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也不是“制度、文化、观念上的舶来品”,而是始终保持着“创造性张力”的活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打破了“传统-现代”“中国-西方”二分模式,为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支撑。让我们能够在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提炼文化内核,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三是解码传统基因,延续文化根脉。由于五千多年文明时空的演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需要通过现代化转换,激活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概念转化和语境转换使之适应当代需求,将优秀传统理念转化为当代实践命题,实现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转化;通过形式改造使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应用的文化符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绝非简单的“老酒新瓶”,也不是简单的“复古”或“西化”,而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文明的迭代升级,让千年文明成为滋养现代中国的源头活水。

提亮文化特色是提升文化主体性的“活化载体”

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最为重要的命题是提亮文化特色,形成“一眼可辨”的中国标识,破解“何以不同”的认同难题。其核心在于构建差异化、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体系,形成既植根本土又面向世界的现代文明形态,实现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的跨越。这一过程需要从三个维度实现深层突破:一是历史纵深与当代延展的双向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是一种停留于思想理念层面的资源型存在。要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生动鲜活的实践,需要回应时代命题,走近日常生活、走进人们心灵深处、走向世界,与多样文明、多元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生命张力,始终处于被激活、被激发的状态。二是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的双向赋能。这种互构关系既非技术决定论的文化附庸,也不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技术拒斥,而是通过技术赋能范式革新促进文化与科技的共演共生。通过科技赋能文化IP转化、活化,实现文化IP从静态资源到活态文明的质变;通过文化促进科技发展、创新,借助数字叙事、情感叙事等唤醒集体记忆,将抽象的价值观具象化,形成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传播力的符号体系。三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双向奔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心路历程的结晶,蕴含着民族智慧的光芒。它不仅作为精神文明的核心,塑造着中华民族历史,而且在与世界文明双向传播交流中显示出自身的特色与价值。在文明冲突中重释“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提炼“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激活“天下为公”的政治伦理,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彰显文化本色是提升文化主体性的“守护防线”

新时代提升文化主体性最终要落脚在彰显文化本色,以文明对话超越文明冲突,回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一是在文明演进中创新输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提升文化主体性既立足历史根脉,又观照时代需求,更指向文明未来,共同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品格。一方面,积极回应时代命题,以全球视野重构中华文明叙事,如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诠释“天下大同”,用“一带一路”实践演绎“和合共生”,形成具有国际传播力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不仅是“坚守传统”,更是以主体意识参与全球文明规则制定,为人类文明存续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二是在跨文明对话中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当今世界,文化逆差的消解不再依赖简单的内容输出,而是通过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全链条,重建文化主体性,从而保持文化基因的独特性与文明对话的包容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如今网络文学出海形成“文化逆差”新态势,重构全球流行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重构的本质,体现了技术革命赋能下的世界文明发展的多中心、多元并存的大趋势、大局面。在这一历史趋势下,推动不同文明与地域发展跨文化解释框架,构建平等对话的话语体系,才能实现文明间的认知对齐与价值共生。三是在全球治理中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南方”的崛起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鲜明标志,这不仅是物质力量的重新分配,更预示着文明多样性的复兴和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创新。参与全球治理,进一步推动文明多样性需要内外联动:对内通过文化主体性凝聚社会共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通过技术赋能文化表达,释放文化生产力,防止算法霸权稀释文化独特性,警惕“文化自负”与“文化自闭”的双重陷阱,在开放包容中保持主体定力。对外将传统“丝路精神”转化为全球治理方案,在确保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文明演进路径,从而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文化生态。

文化底色为文化特色提供养分,文化特色为文化本色奠定基础,文化本色进一步助推文化底色深化内涵,新时代文化主体性三重境界的协同推进,使中华文明在数字技术重塑人类文明形态的今天,为破解“文明终结论”提供了东方智慧——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复刻历史荣光,而在于让传统基因在时代演进中永续突变,生生不息,使五千多年的文明成为滋养未来的活水,最终实现“古老的东方智慧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新方案”的文明使命。这种赓续既是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更是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的重要贡献。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