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立:钱谷融说鲁迅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上海鲁迅纪念馆编的《上海鲁迅研究》2005年春之卷,刊有《我的祝贺》,署名钱谷融,不见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的四卷本《钱谷融文集》,当属于集外文,先照录如下: 《上海鲁迅研究》即将改版,我在此敬致祝贺之意。
-
孙郁:鲁迅的诗性和佛性
一 有一次在普陀山的寺庙里,看到一则鲁迅的语录,那时候很是惊讶,暗暗地觉出鲁老夫子与佛教的某些联系。
2021-09-10
-
黄乔生:试论鲁迅的经典性
一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经受了起伏变化——作为一个文学家,作品当然免不了受到批评,政治上更不免遭到攻击,例如,旧文学家的批评,反对派的贬低,革命文学家的全盘否定,等等——但总体上说,他得到的正面赞扬远远多于贬低和否定。
2021-09-10
-
张梦阳:鲁迅与当代中国
(一)鲁迅与当代中国的紧密联系 不管你是鲁迅的拥赞者,还是鲁迅的反对者,都不能不承认鲁迅与当代中国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
2021-09-10
-
陈漱渝:未死精神待后人
80年前,当鲁迅溘然长逝的时候,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棺木上覆盖了一面锦旗,上书“民族魂”三个大字。
2021-09-10
-
钱理群:“鲁迅”的“现在价值”
一、“鲁迅”是谁? 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2021-09-10
-
吴中杰:鲁迅的不朽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强调“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并以政治立场作为评价作家的首要标准,因而在鲁迅研究工作中,就较多地从政治的角度来阐扬鲁迅精神,在各种选本中,大抵也选录他与政治关系密切的文章为主,而且,还把他曾经说过的“遵命文学”一语,当作一种口号来宣扬,从而把鲁迅塑造成一个“服从政治”的作家,供人效仿。
2021-09-10
-
王得后:对于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断想
1.鲁迅有国民性改造思想是不争的事实,已为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论文所勾勒,无须费词。
2021-09-10
-
臧克家: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021-09-10
-
巴金:忆鲁迅先生
从北京图书馆出来,我迎着风走一段路。
2021-09-10
-
茅盾:我和鲁迅的接触
一、“左联”的问题 “左联”活动我也不完全清楚,只知道其中的一些情况。
2021-09-10
-
唐弢:琐忆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021-09-10
-
丁玲:鲁迅先生于我
一九二二、二三年我在上海时期,仍只对都德的《最后一课》有所感受,觉得这同一般小说不同,联系到自己的国家民族,促人猛省。
2021-09-10
-
冯至:笑谈虎尾记犹新
一九七四年六月,我有一次访鲁迅故居,看见鲁迅当年的工作室“老虎尾巴”——一切都保持原来的样子,靠近书桌的壁上挂着藤野先生的照片,对面壁上是集《离骚》句的对联:“望蜷磁而勿迫,恐鹣鸠之先鸣。
2021-09-10
-
曹聚仁:鲁迅的性格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和记者谈到鲁迅先生的性格,说:“他这肺病,本来在十年前,就已隐伏着了;医生劝他少生气,多静养;可是他的个性偏偏很强,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和人家冲突起来,动不动就生气,静养更没有这回事,所以病状就一天一天的加重起来。
2021-09-10
-
曹靖华:鲁迅先生谈写作
有一次,鲁迅先生说,有人问他:“文章怎样写?”他说:“不知道。
2021-09-10
-
内山完造:文学家的灵魂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鲁迅的形象,那可以说,鲁迅是古代武士的骨胳,添以中国的血肉。
2021-09-10
-
夏丐尊:鲁迅翁杂忆
我认识鲁迅翁,还在他没有鲁迅的笔名以前。
2021-09-10
-
郁达夫:回忆鲁迅
鲁迅作故的时候,我正飘流在福建。
2021-09-10
-
靳以: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
十年前,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把我从梦中惊醒了。
2021-09-10
更多
历史细微处,半世纪的普通人生活
许子东、叶兆言对话录
更多

闻一多放暑假写出了《二月庐漫记》
1912年秋,闻一多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更多
散文 | 全家垭口
全家垭口,距离那时我当教书匠的那个云集乡初级中学很近,距离云集场街上就更很近啦!沿着岔路口进来的那天支公路走出去,如果步行快一点,7分钟左右就到了。在云集乡初级中学当教书
散文 | 岁月里的漂泊与眷恋
偶然读到一位文友写的:“在北京的时候,总是想着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又时不时想起曾待过多年的北京。”这话像把旧钥匙,“咔嗒”一声开了记忆的锁,那些漂泊和眷恋的零碎事儿,就
散文 | 四季清
本文以作者所在校园的“子衿湖”为核心意象,深情描绘了湖周四季流转的动人景致(春之生机、夏之热烈、秋之静美、冬之素洁),并记录了自身在此间的观察、感悟与心路历程。从为写《子
散文 | 京城印象
这篇散文成功将北京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文明对话的精神场域 —— 城墙不再是分隔内外的屏障,而是 “历史的榫卯”;颐和园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 “精神镜像”。润色后的文本以诗性语言为
诗歌 | 无水之海(长诗节选1——5节)
在无水之海 站起的人,有着青铜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