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在树上”的卡尔维诺

在卡尔维诺的小说世界的底部,生长着一个强大的植物根系。观察、显现、选择、修剪,大胆设计,小心耕耘,每一次,写作都像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不断采集、输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01
罗伯特·瓦尔泽:“命运如雪的诗人”

1956年的圣诞节,这一天瓦尔泽终于躺倒在散步路上的雪地里。这时才是他真正的躺平。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瓦尔泽在书中写过一种告别世界的方式——“在冷杉树下、在雪中躺卧僵硬”,他的最后一天真的就是以这种方式到来。

来源:澎湃新闻|李公明 
02毛姆:他活出了你十辈子的人生

如果只是读过这些小说便觉得对毛姆其人有了透彻的了解,那便是大错特错。事实上,毛姆一生全部的创作——包括所有的戏剧、小说、散文、游记、回忆录乃至评论文章,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仍然远远不及他的人生更加精彩。在中国,单是《月亮与六便士》一书,就有着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但其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毛姆一生的精彩程度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他活出了别人十辈子都无法活出的丰富内容。

02
毛姆:他活出了你十辈子的人生

如果只是读过这些小说便觉得对毛姆其人有了透彻的了解,那便是大错特错。事实上,毛姆一生全部的创作——包括所有的戏剧、小说、散文、游记、回忆录乃至评论文章,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仍然远远不及他的人生更加精彩。在中国,单是《月亮与六便士》一书,就有着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但其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毛姆一生的精彩程度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他活出了别人十辈子都无法活出的丰富内容。

来源:澎湃新闻|吴靖  
03佩尔·佩特松:时间之河与回声之地

生于奥斯陆,在市郊工人社区长大。当过印刷工、图书管理员,在书店工作十二年,负责过书籍引进。1987年以短篇小说集《嘴里的灰,鞋里的沙》登上文坛。2003年的《外出偷马》赢得国际性瞩目。2009年凭借《我诅咒时间的河流》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作品译为约50种语言。近年来,他和约恩·福瑟一样被看作挪威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有力人选。

03
佩尔·佩特松:时间之河与回声之地

生于奥斯陆,在市郊工人社区长大。当过印刷工、图书管理员,在书店工作十二年,负责过书籍引进。1987年以短篇小说集《嘴里的灰,鞋里的沙》登上文坛。2003年的《外出偷马》赢得国际性瞩目。2009年凭借《我诅咒时间的河流》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作品译为约50种语言。近年来,他和约恩·福瑟一样被看作挪威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有力人选。

来源:文艺报|王晔
04厄休拉·勒古恩的多重世界

勒古恩是一位相当多产的作家,其作品也获得诸多文学奖项,包括雨果奖、星云奖等。这样一位“以文字为业”的作家,为我们勾画、想象出了另外的世界,创造他们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在勒古恩看来,科幻小说并不预测未来,而是描述另一种现实;先知负责预测未来,小说家的职责则是“说谎”。

04
厄休拉·勒古恩的多重世界

勒古恩是一位相当多产的作家,其作品也获得诸多文学奖项,包括雨果奖、星云奖等。这样一位“以文字为业”的作家,为我们勾画、想象出了另外的世界,创造他们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在勒古恩看来,科幻小说并不预测未来,而是描述另一种现实;先知负责预测未来,小说家的职责则是“说谎”。

来源:澎湃新闻|谭俊修 
一个拒绝出生的“人类之子”

法特为告别死亡感到快乐而迷惑,为告别生育感到非常痛苦且执着。聚集细珠的一切行为都失效了,它们仍不断重复注定失败的生育尝试。它们想要繁衍后代,有的法特将对往昔的怀念整理成挽歌,有的法特因不愿生活在一个没有新生儿的世界中而选择放弃永生。

来源:澎湃新闻|余春娇  2024/2/7
埃尔诺的自我书写

在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她探索出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以个人经历为素材,自我书写中蕴含深刻的社会意识和历史意识。本文将从女性写作、家庭叙事和历史书写三个方面来探讨埃尔诺融入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自我书写实践。

来源:《外国文学》|车琳 2024/2/26
古英语《东方奇谭》手稿中的东方想象与怪物生成

以《东方奇谭》为代表的古英语“各色怪物书”绝非仅具有文学猎奇和古书新探的价值;相反,它们是当代读者深入理解盎格鲁-撒克逊人心智及其仍在建构中的主体身份意识的隐秘而宝贵的钥匙。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包慧怡 2024/2/7
略萨真的认同博尔赫斯吗?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在当下喧哗与骚动的舆论氛围里,还能读到这般“和而不同”的君子论剑,可以说是令人如沐春风了。

来源:文艺报|周展 2024/2/7
《狄更斯男孩》:小说中的狄更斯

与肯尼利的其他作品一样,《狄更斯男孩》在复杂的世界中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性光辉。作为一位差点成为牧师的作家,肯尼利通过文学传达了对人性向善的期望。这种期望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他深入挖掘每个人物的善良与努力,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肯尼利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需要的勇气和坚持。

来源:文艺报|王敬慧 2024/1/22
《西东诗集》与歌德的“浪漫”翻译观

歌德所作的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移译,而是将异域思想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并努力使之适应另一种文化——在《西东诗集》开篇,歌德甚至激进地宣称“我们必须使自己东方化”,唯其如此,才能获得诗歌的“宝藏源泉”。

来源:文艺报|杨靖   2024/1/9
情感之泉,悲剧之源

除了对女性处境深刻而细致的描写外,在她实验性的短篇小说集《你以为你是谁》中更是采用了《情感之泉》的结构模式:以同样的主角为引线串联起每个短篇的珍珠,它们既互有关联又可独立成篇,最终凝结为一种可媲美长篇小说的容纳性。

来源:北京青年报|三心 2023/12/28
彼岸的魔术师

《魔术师》是一出庄重的喜剧;它是以挽歌的调子,在对远景和遗迹的默默展望中,给大作家的生平故事划上句号。

来源:澎湃新闻|许志强  2023/12/20
博纳富瓦诗歌的在场与不在场

在场与不在场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不在场是真实世界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场的呈现以它为基础,没有不在场就无法体验在场。本文拟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理解博纳富瓦的在场诗学,以此纪念这位一生坚持以诗歌“改变生活”的伟大诗人100周年诞辰。

来源:《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李建英 2023/12/12
塞巴斯蒂安·巴里与现实主义中的印象主义

《临时绅士》《绝密手稿》《在迦南的那一边》《漫漫长路》《长日无尽》五部曲,重构了关于爱尔兰的生存图景、生活世界。它们不仅指向爱尔兰民族何以如此的“历史来路”,还意欲探寻爱尔兰人“何以为家”的精神复归。

来源:文艺报|俞耕耘  2023/12/11
《山中之门:吉恩·瓦伦汀诗选》:“在一片光的树木中间”

中国诗人、译者王家新与瓦伦汀的相遇,始于瓦伦汀和卡明斯基合译的《黑暗的接骨木树枝:茨维塔耶娃的诗》,精神的高度契合与共鸣,深深地激发着王家新对于这位异域女诗人诗作及其命运的探询,而瓦伦汀在灾变之年的溘然长逝,也促使他怀着沉甸甸的责任感与生命誓愿从事翻译,“让她的生命、她的声音进入更多的生命”。

来源:文艺报|张高峰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