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认识诗人迪翁·布兰德

布兰德一直是一位一丝不苟但充满活力的风格大师,对她来说,形式的动机是希望“用另一只手……把握历史的脉搏”——用一种艺术来取代对时间和地点的正统理解“被蹂躏的世界的整个完美语言。” 这种雄心壮志逐渐将她从早期作品中更神秘、更魔幻的模式中拉出来,转向尖锐、自我导向的诗歌,这些诗歌既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也植根于政治哲学的抽象。

01
认识诗人迪翁·布兰德

布兰德一直是一位一丝不苟但充满活力的风格大师,对她来说,形式的动机是希望“用另一只手……把握历史的脉搏”——用一种艺术来取代对时间和地点的正统理解“被蹂躏的世界的整个完美语言。” 这种雄心壮志逐渐将她从早期作品中更神秘、更魔幻的模式中拉出来,转向尖锐、自我导向的诗歌,这些诗歌既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也植根于政治哲学的抽象。

来源: 深港书评|阿纳希德·纳希希安  
02谷川俊太郎:语言的匠人

从明治时期到今日的令和时代,若要说日本现代诗人中谁在国外出版诗集(外文版)最多,谁最受欢迎、最为知名,要非谷川俊太郎莫属。1882年,《新体诗抄》开创了日本现代诗的先河,至今已纵横沉浮、停歇、再出发140年,这期间出现过一些划时代性的诗人。但如果找出几位在时间、读者、翻译三方面的佼佼者,毋庸置疑,谷川俊太郎是在外语中接受度最高的日本现代诗人。

02
谷川俊太郎:语言的匠人

从明治时期到今日的令和时代,若要说日本现代诗人中谁在国外出版诗集(外文版)最多,谁最受欢迎、最为知名,要非谷川俊太郎莫属。1882年,《新体诗抄》开创了日本现代诗的先河,至今已纵横沉浮、停歇、再出发140年,这期间出现过一些划时代性的诗人。但如果找出几位在时间、读者、翻译三方面的佼佼者,毋庸置疑,谷川俊太郎是在外语中接受度最高的日本现代诗人。

来源:文艺报|田原  
03作为剧作家的桑塔格

相对而言,桑塔格的小说和评论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其创作的戏剧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旨在对她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实践予以梳理,以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多面的桑塔格,一个作为剧作家的桑塔格。

03
作为剧作家的桑塔格

相对而言,桑塔格的小说和评论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其创作的戏剧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旨在对她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实践予以梳理,以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多面的桑塔格,一个作为剧作家的桑塔格。

来源:文艺报|王凯
04莫里哀为何不火了? 

“莫里哀,这位人类最伟大者,堪称勇敢者的头领,他让所有无知做作、高傲自负、硬充才子的腐儒无地自容,他用讽刺取得的进步胜过多次革命的成果。在其职业还很卑贱的时代,为了在宫廷打开缺口和推翻伪科学的偏见,这位喜剧家做了些什么呢?对他鄙视的东西说出他的鄙视,这就是全部——抱歉,这就是莫里哀。”

04
莫里哀为何不火了?

“莫里哀,这位人类最伟大者,堪称勇敢者的头领,他让所有无知做作、高傲自负、硬充才子的腐儒无地自容,他用讽刺取得的进步胜过多次革命的成果。在其职业还很卑贱的时代,为了在宫廷打开缺口和推翻伪科学的偏见,这位喜剧家做了些什么呢?对他鄙视的东西说出他的鄙视,这就是全部——抱歉,这就是莫里哀。”

来源:北京晚报|黄逸 
解读《追忆似水年华》的一把钥匙

那些因为篇幅浩大、人物众多、缺乏脉络而对《追忆似水年华》望而却步的读者,或许可以从这本小书里,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走进这位伟大作家的青年时代,感受这段掺杂着欢乐与忧愁的时光。

来源:文艺报|唐洋洋 2023/8/25
一生——关于《斯通纳》

约翰·威廉斯描述的是人被文学惊醒的时刻。多少人活着而不曾真正生活过。而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会像斯通纳一样,被文学或者不管什么所唤醒,所塑造。作家完整地描述了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来源:《草原》|岳雯  2023/8/22
《缺席的城市》:活着为了讲述

或许,这就是世界文学的机制?故事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间翻译、改编、变形、流传,一次次地在新的版本中获得新生,如同人类这个物种一样不断迁徙、不断适应新环境,从而长久地繁衍延续下去。故事就像生命。

来源:澎湃新闻|张伟劼 2023/8/21
《纳博科夫诗集》:那些被定型的灵感

纳博科夫的诗歌与小说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蕴含的主题与思想相得益彰,互为影射。其诗歌风格简练且直接,感情纯粹而热烈,拒斥故弄玄虚的晦涩忸怩。后期的诗歌注重情节设计,避免单调的感性输出,也相应地为长篇小说的宏观架构奠定了基础。

来源:文艺报|郭英剑 宋晓涵 2023/8/2
海明威笔下那些“脆弱”的硬汉

在海明威那里,“硬汉”的形象要复杂深刻得多,而且比起所向披靡的“男性力量”,他笔下的“硬汉”不如说天然有悲剧色彩,有时甚至接近好莱坞式“硬汉”的反面。

来源:澎湃新闻 | 闫力元   2023/7/24
《仪式》:没有故事,我们一无所有

《仪式》继承印第安口述文学传统,讲述一个身心破碎的混血印第安人在巫医的指引下,通过部落仪式疗愈战争创伤并重建身份认同的故事。《仪式》于1977年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的扛鼎之作,至今仍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列入美国大学文学课教学大纲。

来源:文艺报|苏牧晴  2023/7/20
杜拉斯的A面、B面和N面

仅仅阅读《情人》,既不能真正理解《情人》本身,也会不可避免地对杜拉斯的形象产生误读。事实上,杜拉斯的价值远非她的某一部作品所能承载,无论《情人》,还是其他。在已经推出的杜拉斯作品和相关传记的基础上,中信出版集团新近推出的杜拉斯译著系列,无疑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立体和丰满的杜拉斯形象。

来源:文汇报|焦君怡2023/5/15
一个摇摇晃晃的大师

托宾是何其敏锐的作家,他意识到这次是进入托马斯·曼内心世界的绝佳机会。这样一位严肃庄严的大师,如同一座巍峨坚固的城堡,平日戒备森严,闲人免进,这时卡提娅偷偷开了一扇小门让托宾进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邓安庆2023/5/15
保尔的幽灵依然在全世界游荡

一场革命产生的最重要的艺术作品,就是它所产生的人物。在这场裂开抽搐的大地的新生活的爆炸中,可以看到出现火热的心灵,就像颂歌一样,以信仰的呼喊充满空中,直至这些人消失,回声还缭绕不绝。它们在将来会变成史诗和情歌的启迪者和人物……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是火热的生活和英雄业绩的一曲颂歌。

来源:文艺报|徐乐 2023/5/10
司各特和他的历史小说

在欧洲文学史上,司各特被尊称为“历史小说之父”,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品种,在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的完美结合上,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品质正直的绅士,一方面认同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宗法制乃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又对古老苏格兰民族受宗主国欺压、盘剥充满同情,是个游移于社会矛盾或民族冲突之间的人物。

来源:中华读书报|陈启  2023/3/23
科尔扎诺夫斯基,或噩梦醒走者

毫无疑问,科尔扎诺夫斯基(Sigizmund Krzhizhanovsky,1887-1950)是被重新发掘出来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之一,几十年来,他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文学局外人”,因为直到1988年,这位“被划掉的大师”的第一本小说集才得以出版。

来源:澎湃新闻|王一笑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