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布朗、伊恩·麦克尤恩九月出新作
60岁的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丹·布朗(Dan Brown)和76岁的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均将在今年9月出版新作。
-
《布尔乔亚:在历史与文学之间》五人谈
在著作《布尔乔亚:在历史和文学之间》中,莫莱蒂按时间脉络,描绘了布尔乔亚文化的兴衰,并以批判的眼光,剖析了布尔乔亚衰弱背后的结构性矛盾。而这一矛盾最终带来的结果是:资本主义胜利了,布尔乔亚文化死了。
ZUO JIA YIN XIANG
01安妮·埃尔诺:通过写作走向自由
勇字当头,安妮·埃尔诺将自己作为一个人类学样本,方方面面地剖析开来,献祭给了文学。这是一件极严肃的事情。真的,严肃到了令我敬畏的程度。严肃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在她之前,同样得过诺奖的女作家耶利内克,总觉得还差了点东西。
02贡布罗维奇:从迷宫中冲出重围的先锋作家
“贡布罗维奇的作品不仅有助于理解复杂的现实社会,还帮助我们进行真实的评估,并避免形成那些在实践中对任何形式的个性主义具有破坏性的陈旧、约定俗成的判断。”
03韩江:去凝视人类最柔软的部分
“苦难”母题除了构成韩江作品统摄性主题之外,还是构成她作品结构的基本元素。换句话说,这个母题如同她的一个心理情结,沉淀到她的意识深处。韩江正是围绕这个母题,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精心设计出了无数的情节,不断写出精彩纷呈的故事。
04《荒原》前后的艾略特
从《荒原》开始,艾略特滋养出一种散漫的博学风格,一种基于世界性而非本土性的文学想象。他坑坑洼洼的诗句中挤满层层嵌套的典故,如同雨后的乡间小路上涌现出众多水泊。我们不能以学术的严苛标准检视这些典故的运用情况,它们的确会在酷烈阳光的照射下蒸发殆尽,留下一些象征的残渣。
爱欲与乡愁——从《布鲁克林》到《长岛》
25年之后,站在故事的开放式结尾的艾丽丝,有没有发现大西洋另一边的长岛,早已构成了更强大更“真实”的羁绊?这也许是某种意义上的“乡愁相对论”——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永恒的地点,我们只是需要感受“乡愁”本身。
来源: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黄昱宁 2025/3/18
《本雅明书信集》:本雅明的晚年朋友圈
这一《书信集》被翻译出来,对国内的读者而言,也是多了一个了解本雅明的方便法门。虽然我因为研究需要,曾阅读过这些信的大部分,但中文译本不仅使我的研究更加便利,也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对本雅明的印象……
来源:澎湃新闻|姚云帆 2025/3/10
求诗学之真,鉴文明之善
李葛送认为德米特里诗学是“此岸诗学”。这种诗学是对“彼岸诗学”的超越。“彼岸诗学”建立在主客二分世界观基础之上,以摹仿或反映为核心,追求一般规律,将文学看成语言运用的技艺,甚至信息处理或语言的计算,乃至诗学可以用函数式来描述一般规律。
来源:文艺报|姚 石2025/2/24
《记者加缪》:在流放地与王国之间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来自各处的仇恨。到处都是暴力和武力、屠杀和叫嚣,污染了人们本来认为已经远离了骇人毒气的空气。为了反对仇恨,我们必须去做我们能为法国以及全人类的真理所做的一切。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2/19
重读《哈吉穆拉特》:遗失在历史缝隙中的英雄
令人震惊的是,托尔斯泰竟然在垂暮之年,发掘整理他半个世纪前访问高加索时的经历和见闻,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臻于化境的写作能力,写出哈吉穆拉特,为人类智识奉献一条新素材,为我们反思人类历史提供一个新视角。
来源:文汇报|罗新 2025/2/5
维吉尔的心灵之旅
读者不妨全然沉浸于这部小说的节奏之中,将其视为一首深邃的诗篇来品读。生命在生与死的边缘摇曳,悬于“不再”与“尚未”的狭缝间,正是在死亡那片幽暗背景的映衬之下,生命的全部意义才得以璀璨展现。
来源:中华读书报|冯新平 2025/1/26
《失踪孩子档案》:女性成长与小说的介入
路易塞利的叙事以细腻、感性的女性声音进入政治生活,为原本由男性主导的政治领域提供了生动且必要的情感维度,她的小说和非虚构写作不仅展现了女性写作的独特价值,也又一次突出了情感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来源:澎湃新闻|李琬 2025/1/21
《伊甸之东》:二元世界的挽歌
斯坦贝克了解这一切——善恶分明的二元世界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善恶无法分离才是人性成立的根本——他也懂得福克纳的良苦用心。1962年,斯坦贝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受奖演说中,他特意提到了“福克纳了解人的力量和人的弱点。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2025/1/9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送给世界的礼物
有人将埃科笑称为“意大利掌管毒舌的神”,当他像导游一样游走在不同的主题之间时,总是不忘中途停下来说说笑话,于是在他的“毒舌”加持下,那些陡峭的山中小径似乎也显得没那么难行了,反而变得可爱起来。
来源:文艺报|张 鑫 2025/1/8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半个世纪的拼图与女性生存寓言
娜塔莎·沃丁无疑是一位勇敢坚韧的女作家。她的“马里乌波尔三部曲”的第一部《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将视线聚焦在自己的家庭内部,她选择了从湮没的历史档案、残损不全的个人回忆录中挖掘出早已被人遗忘、同时却是惊世骇俗的家庭秘辛。借由她的深邃目光,我们得以洞穿历史的幽暗,望到这场人类浩劫之中的些许微光。’”
来源:文艺报|张舒雅 2025/1/3
阿莉·史密斯《冬》:“我们都是同一个故事当中的组成要素”
从《冬》中汲取力量,我们终会明白,“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我们都是同一个故事当中的组成要素,不可分割”,疯狂和混乱过后,人们的敌意会如冰雪般消融。
来源:文艺报|王婧雯2024/12/30
角逐今年奥斯卡奖的八部改编作品
从外星沙虫到变性毒枭,从秘密会议到人间地狱,有八本图书改编成了今年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奖)的提名影片。
巴西文学之父笔下的库巴斯
在《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中饰演小说家马查多的演员,在黑板上写下了醒目的“在我死去之前,我想……”,这恰恰是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并且珍惜自己的存在、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表现。
有海鸥撕开这一夜
契诃夫的剧本往往将最深刻的情感埋藏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大卫·多伊阿什维利导演恰恰擅长通过极简的舞台设计、抒情的身体语言、夸张的肢体表现放大角色的情感。角色的脆弱和无力被钢琴上的激烈舞蹈表现出来,肢体的对抗极具张力毫不遮掩,鲜花被撕碎扔在舞台上的时候香气可以被嗅到,观众所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水流深”,而是几近失控的痛苦和挣扎。
剧版《雷普利》如何“魔改”原作
面对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经典之作,不拘于“忠实原作”,经他大刀阔斧的“魔改”,剧作和拍摄放大了小说为人熟知的特质,又比原作者海史密斯走得更远。
契诃夫戏剧里的“黑暗森林法则”
《林妖》是契诃夫意图走出危机的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但在其创作和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却十分重要。它有自己的明确的剧情主线,表现出契诃夫作为一个接受过专业科学教育的医生和作家对俄国的地理文化、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传统民族意识的独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