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获卡洛斯·富恩特斯奖
91岁的墨西哥记者和作家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Ele⁃na Poniatowska)8月14日获得了2023年卡洛斯·富恩特斯国际西班牙语文学创作奖,并将得到12.5万美元的奖金,约合人民币91万元。
-
世界文学研究应有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
中国学者不仅应跟踪并介入由西方学者发起的关于世界文学问题的讨论,更应从中国的立场和视角积极参与讨论并发出中国声音,让我们的批评性参与给长期以来被西方中心主义主宰的国际学界提供中国元素。
ZUO JIA YIN XIANG
01认识诗人迪翁·布兰德
布兰德一直是一位一丝不苟但充满活力的风格大师,对她来说,形式的动机是希望“用另一只手……把握历史的脉搏”——用一种艺术来取代对时间和地点的正统理解“被蹂躏的世界的整个完美语言。” 这种雄心壮志逐渐将她从早期作品中更神秘、更魔幻的模式中拉出来,转向尖锐、自我导向的诗歌,这些诗歌既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也植根于政治哲学的抽象。
02谷川俊太郎:语言的匠人
从明治时期到今日的令和时代,若要说日本现代诗人中谁在国外出版诗集(外文版)最多,谁最受欢迎、最为知名,要非谷川俊太郎莫属。1882年,《新体诗抄》开创了日本现代诗的先河,至今已纵横沉浮、停歇、再出发140年,这期间出现过一些划时代性的诗人。但如果找出几位在时间、读者、翻译三方面的佼佼者,毋庸置疑,谷川俊太郎是在外语中接受度最高的日本现代诗人。
03作为剧作家的桑塔格
相对而言,桑塔格的小说和评论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其创作的戏剧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旨在对她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实践予以梳理,以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多面的桑塔格,一个作为剧作家的桑塔格。
04莫里哀为何不火了?
“莫里哀,这位人类最伟大者,堪称勇敢者的头领,他让所有无知做作、高傲自负、硬充才子的腐儒无地自容,他用讽刺取得的进步胜过多次革命的成果。在其职业还很卑贱的时代,为了在宫廷打开缺口和推翻伪科学的偏见,这位喜剧家做了些什么呢?对他鄙视的东西说出他的鄙视,这就是全部——抱歉,这就是莫里哀。”
解读《追忆似水年华》的一把钥匙
那些因为篇幅浩大、人物众多、缺乏脉络而对《追忆似水年华》望而却步的读者,或许可以从这本小书里,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走进这位伟大作家的青年时代,感受这段掺杂着欢乐与忧愁的时光。
来源:文艺报|唐洋洋 2023/8/25
一生——关于《斯通纳》
约翰·威廉斯描述的是人被文学惊醒的时刻。多少人活着而不曾真正生活过。而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会像斯通纳一样,被文学或者不管什么所唤醒,所塑造。作家完整地描述了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来源:《草原》|岳雯 2023/8/22
《缺席的城市》:活着为了讲述
或许,这就是世界文学的机制?故事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间翻译、改编、变形、流传,一次次地在新的版本中获得新生,如同人类这个物种一样不断迁徙、不断适应新环境,从而长久地繁衍延续下去。故事就像生命。
来源:澎湃新闻|张伟劼 2023/8/21
《纳博科夫诗集》:那些被定型的灵感
纳博科夫的诗歌与小说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蕴含的主题与思想相得益彰,互为影射。其诗歌风格简练且直接,感情纯粹而热烈,拒斥故弄玄虚的晦涩忸怩。后期的诗歌注重情节设计,避免单调的感性输出,也相应地为长篇小说的宏观架构奠定了基础。
来源:文艺报|郭英剑 宋晓涵 2023/8/2
海明威笔下那些“脆弱”的硬汉
在海明威那里,“硬汉”的形象要复杂深刻得多,而且比起所向披靡的“男性力量”,他笔下的“硬汉”不如说天然有悲剧色彩,有时甚至接近好莱坞式“硬汉”的反面。
来源:澎湃新闻 | 闫力元 2023/7/24
《仪式》:没有故事,我们一无所有
《仪式》继承印第安口述文学传统,讲述一个身心破碎的混血印第安人在巫医的指引下,通过部落仪式疗愈战争创伤并重建身份认同的故事。《仪式》于1977年一经出版便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的扛鼎之作,至今仍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列入美国大学文学课教学大纲。
来源:文艺报|苏牧晴 2023/7/20
杜拉斯的A面、B面和N面
仅仅阅读《情人》,既不能真正理解《情人》本身,也会不可避免地对杜拉斯的形象产生误读。事实上,杜拉斯的价值远非她的某一部作品所能承载,无论《情人》,还是其他。在已经推出的杜拉斯作品和相关传记的基础上,中信出版集团新近推出的杜拉斯译著系列,无疑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立体和丰满的杜拉斯形象。
来源:文汇报|焦君怡2023/5/15
一个摇摇晃晃的大师
托宾是何其敏锐的作家,他意识到这次是进入托马斯·曼内心世界的绝佳机会。这样一位严肃庄严的大师,如同一座巍峨坚固的城堡,平日戒备森严,闲人免进,这时卡提娅偷偷开了一扇小门让托宾进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邓安庆2023/5/15
保尔的幽灵依然在全世界游荡
一场革命产生的最重要的艺术作品,就是它所产生的人物。在这场裂开抽搐的大地的新生活的爆炸中,可以看到出现火热的心灵,就像颂歌一样,以信仰的呼喊充满空中,直至这些人消失,回声还缭绕不绝。它们在将来会变成史诗和情歌的启迪者和人物……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是火热的生活和英雄业绩的一曲颂歌。
来源:文艺报|徐乐 2023/5/10
司各特和他的历史小说
在欧洲文学史上,司各特被尊称为“历史小说之父”,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品种,在历史真实和文学虚构的完美结合上,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是品质正直的绅士,一方面认同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宗法制乃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又对古老苏格兰民族受宗主国欺压、盘剥充满同情,是个游移于社会矛盾或民族冲突之间的人物。
来源:中华读书报|陈启 2023/3/23
科尔扎诺夫斯基,或噩梦醒走者
毫无疑问,科尔扎诺夫斯基(Sigizmund Krzhizhanovsky,1887-1950)是被重新发掘出来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之一,几十年来,他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文学局外人”,因为直到1988年,这位“被划掉的大师”的第一本小说集才得以出版。
来源:澎湃新闻|王一笑2023/3/3
《西线无战事》:突破战争文学范畴
雷马克用自己的作品阐释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战争创伤的阴影之下,即便是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人,也无法逃脱被异化为边缘人的困局,而其对个体在战后命运的关注,更展现出超越国别界限的人道主义立场。
安妮·埃尔诺:个体与时代的影像之书
纪录片《超八岁月》远非简单的怀旧,它见证了一个女人、一个家庭、一个阶级和一个时代。个体的光芒照亮幽暗的历史,集体记忆构建于个体记忆之上,今日的《超八岁月》与彼时的《悠悠岁月》遥相呼应,成为一本个体与时代的“影像之书”。
坂元裕二喜欢写这样的故事
创作时,剧本的基调和母题,坂元裕二都在内心摹拟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一支只想要演奏,但不管到哪里都不被认可的乐队,为了演奏不断旅行,不得不克服恶劣天气、贫穷等生存困境。
《柏青哥》:在日朝鲜人的家与恨
朝鲜半岛的近现代史是悲情与厚重的。苦难压弯了这片土地,却也将人间世相的风云变幻与善恶妍媸演绎到了极致。而在日朝鲜人的历史,无疑被迫地承载与延续了这片土地的眼泪与怨恨。
揭秘《雪国》的诞生真相
在早期日本学者所撰写的川端传记中,这部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作者在冬季前往日本新潟地区采风后的产物。闪耀着光芒的白雪、层叠交错的云海、穿梭在雪原中的蒸汽火车,处处是令人惊艳的美景,足以成为川端康成笔下细腻而唯美的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