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安妮·埃尔诺:通过写作走向自由

勇字当头,安妮·埃尔诺将自己作为一个人类学样本,方方面面地剖析开来,献祭给了文学。这是一件极严肃的事情。真的,严肃到了令我敬畏的程度。严肃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在她之前,同样得过诺奖的女作家耶利内克,总觉得还差了点东西。

01
安妮·埃尔诺:通过写作走向自由

勇字当头,安妮·埃尔诺将自己作为一个人类学样本,方方面面地剖析开来,献祭给了文学。这是一件极严肃的事情。真的,严肃到了令我敬畏的程度。严肃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在她之前,同样得过诺奖的女作家耶利内克,总觉得还差了点东西。

来源:澎湃新闻|萧耳
02贡布罗维奇:从迷宫中冲出重围的先锋作家

“贡布罗维奇的作品不仅有助于理解复杂的现实社会,还帮助我们进行真实的评估,并避免形成那些在实践中对任何形式的个性主义具有破坏性的陈旧、约定俗成的判断。”

02
贡布罗维奇:从迷宫中冲出重围的先锋作家

“贡布罗维奇的作品不仅有助于理解复杂的现实社会,还帮助我们进行真实的评估,并避免形成那些在实践中对任何形式的个性主义具有破坏性的陈旧、约定俗成的判断。”

来源:文艺报|许湘健  
03韩江:去凝视人类最柔软的部分

“苦难”母题除了构成韩江作品统摄性主题之外,还是构成她作品结构的基本元素。换句话说,这个母题如同她的一个心理情结,沉淀到她的意识深处。韩江正是围绕这个母题,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精心设计出了无数的情节,不断写出精彩纷呈的故事。

03
韩江:去凝视人类最柔软的部分

“苦难”母题除了构成韩江作品统摄性主题之外,还是构成她作品结构的基本元素。换句话说,这个母题如同她的一个心理情结,沉淀到她的意识深处。韩江正是围绕这个母题,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精心设计出了无数的情节,不断写出精彩纷呈的故事。

来源:文艺报|李贵苍  
04《荒原》前后的艾略特

从《荒原》开始,艾略特滋养出一种散漫的博学风格,一种基于世界性而非本土性的文学想象。他坑坑洼洼的诗句中挤满层层嵌套的典故,如同雨后的乡间小路上涌现出众多水泊。我们不能以学术的严苛标准检视这些典故的运用情况,它们的确会在酷烈阳光的照射下蒸发殆尽,留下一些象征的残渣。

04
《荒原》前后的艾略特

从《荒原》开始,艾略特滋养出一种散漫的博学风格,一种基于世界性而非本土性的文学想象。他坑坑洼洼的诗句中挤满层层嵌套的典故,如同雨后的乡间小路上涌现出众多水泊。我们不能以学术的严苛标准检视这些典故的运用情况,它们的确会在酷烈阳光的照射下蒸发殆尽,留下一些象征的残渣。

来源:澎湃新闻|谈炯程 
爱欲与乡愁——从《布鲁克林》到《长岛》

25年之后,站在故事的开放式结尾的艾丽丝,有没有发现大西洋另一边的长岛,早已构成了更强大更“真实”的羁绊?这也许是某种意义上的“乡愁相对论”——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永恒的地点,我们只是需要感受“乡愁”本身。

来源: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黄昱宁 2025/3/18
《本雅明书信集》:本雅明的晚年朋友圈

这一《书信集》被翻译出来,对国内的读者而言,也是多了一个了解本雅明的方便法门。虽然我因为研究需要,曾阅读过这些信的大部分,但中文译本不仅使我的研究更加便利,也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对本雅明的印象……

来源:澎湃新闻|姚云帆 2025/3/10
求诗学之真,鉴文明之善

李葛送认为德米特里诗学是“此岸诗学”。这种诗学是对“彼岸诗学”的超越。“彼岸诗学”建立在主客二分世界观基础之上,以摹仿或反映为核心,追求一般规律,将文学看成语言运用的技艺,甚至信息处理或语言的计算,乃至诗学可以用函数式来描述一般规律。

来源:文艺报|姚 石2025/2/24
《记者加缪》:在流放地与王国之间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来自各处的仇恨。到处都是暴力和武力、屠杀和叫嚣,污染了人们本来认为已经远离了骇人毒气的空气。为了反对仇恨,我们必须去做我们能为法国以及全人类的真理所做的一切。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2/19
重读《哈吉穆拉特》:遗失在历史缝隙中的英雄

令人震惊的是,托尔斯泰竟然在垂暮之年,发掘整理他半个世纪前访问高加索时的经历和见闻,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臻于化境的写作能力,写出哈吉穆拉特,为人类智识奉献一条新素材,为我们反思人类历史提供一个新视角。

来源:文汇报|罗新  2025/2/5
维吉尔的心灵之旅

读者不妨全然沉浸于这部小说的节奏之中,将其视为一首深邃的诗篇来品读。生命在生与死的边缘摇曳,悬于“不再”与“尚未”的狭缝间,正是在死亡那片幽暗背景的映衬之下,生命的全部意义才得以璀璨展现。

来源:中华读书报|冯新平   2025/1/26
《失踪孩子档案》:女性成长与小说的介入

路易塞利的叙事以细腻、感性的女性声音进入政治生活,为原本由男性主导的政治领域提供了生动且必要的情感维度,她的小说和非虚构写作不仅展现了女性写作的独特价值,也又一次突出了情感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来源:澎湃新闻|李琬 2025/1/21
《伊甸之东》:二元世界的挽歌

斯坦贝克了解这一切——善恶分明的二元世界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善恶无法分离才是人性成立的根本——他也懂得福克纳的良苦用心。1962年,斯坦贝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受奖演说中,他特意提到了“福克纳了解人的力量和人的弱点。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2025/1/9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送给世界的礼物

有人将埃科笑称为“意大利掌管毒舌的神”,当他像导游一样游走在不同的主题之间时,总是不忘中途停下来说说笑话,于是在他的“毒舌”加持下,那些陡峭的山中小径似乎也显得没那么难行了,反而变得可爱起来。

来源:文艺报|张 鑫  2025/1/8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半个世纪的拼图与女性生存寓言

娜塔莎·沃丁无疑是一位勇敢坚韧的女作家。她的“马里乌波尔三部曲”的第一部《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将视线聚焦在自己的家庭内部,她选择了从湮没的历史档案、残损不全的个人回忆录中挖掘出早已被人遗忘、同时却是惊世骇俗的家庭秘辛。借由她的深邃目光,我们得以洞穿历史的幽暗,望到这场人类浩劫之中的些许微光。’”

来源:文艺报|张舒雅   2025/1/3
阿莉·史密斯《冬》:“我们都是同一个故事当中的组成要素”

从《冬》中汲取力量,我们终会明白,“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我们都是同一个故事当中的组成要素,不可分割”,疯狂和混乱过后,人们的敌意会如冰雪般消融。

来源:文艺报|王婧雯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