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家杨苡先生去世,享年103岁
她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是第一个将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以《呼啸山庄》之名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她的先生赵瑞蕻也是中国翻译《红与黑》的第一人。
-
翻译家李文俊去世,曾译介福克纳
李文俊生于1930年,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译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
ZUO JIA YIN XIANG
01认识诗人帕索里尼
今年3月5日是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百年诞辰。除了电影导演,他还是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又是杰出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小说、剧作、评论和诗在我国很少见。诗言志,他的诗更能体现他的心怀和立场,译介、研讨这些诗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02基督山城堡内外的大仲马
世界上有哪一个作家,有幸一手建造自己笔下描绘出来的城堡并生活其中?又有哪一个作家,因为自己铺张浪费、忘乎所以的生活而最终破产,不得不卖掉自己一手建造的豪宅?这两条法国19世纪作家大仲马都做到了。7月24日是大仲马诞辰220周年。这位法国文豪辉煌过,潦倒过,被人热爱过,被人质疑过。但他从来不曾离开过人们的记忆。
03菲利普·拉金:来自诗人的严肃忠告
自然名声尚且如此,遑论社会名声?拉金如果真的按照社会舆论要求每天纠正自己的容貌走向恐怕这日子是一天也过不去的。越怕打搅越被打搅。从拉金努力与效果之反差得出的社交方式之教训恐怕还是不如泯然于众人——其实也不必如此沉沦,死后洪水是否发生仍是一个不被期望的坏习惯,何况智者千虑尚有一失呢。
04走进黑塞的文学世界
外国文学的天空群星璀璨,它们照亮人间的悲欢,激励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人生的价值和世界的魅力。这其中有一颗明星,在德语文坛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的名字叫赫尔曼·黑塞。
《呼啸山庄》:阅读这部小说的正确方式
人们通常会惊叹《呼啸山庄》里卡瑟琳和希克厉的情感联结是如此强韧不息,却往往会忽略,林敦以及他代表的生活方式,对卡瑟琳同样有强大的诱惑力。而这种诱惑,早在希克厉与卡瑟琳少年时代一起误闯画眉田庄就开始了。
来源:文汇报|黄昱宁 2023/1/30
但丁《天国篇》的空间想象
贝雅特丽齐终究是近在咫尺,远在天边。但丁看到她向自己微笑,凝视自己,然后眼光重新转向永恒的源泉。《天国篇》中与贝雅特丽齐的最后一别,她的回眸一笑终究还是令但丁此恨绵绵无绝期。
来源:《当代外语研究》|陆扬 2023/1/18
大江健三郎:“二人配”小说攻略
大江健三郎一度非常看好小说的“两组合”写作,他称之为“二人配”。“二人配”实际上是一种集结两位主要人物于一书的艺术,或谓交织两大故事的布局。该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两结合”的小说写作意图。
来源:文艺报|栾 栋2023/1/10
对话的邀请:伽达默尔对策兰诗的解读
为什么选择策兰?伽达默尔在阐释后记中给出了两个命题式的判断:“策兰是真正的诗人”;“《呼吸结晶》代表着策兰艺术的巅峰”。虽然在这两个判断句之前补充有“我认为”、“在我看来”等让步性的前提,其语气的坚定仍一目了然,由它们推出的逻辑结论更是呼之欲出:《呼吸结晶》是一组真正的诗。
来源:文艺报|陈早2023/1/6
诺奖作家古尔纳为何如此赞美“沉默”?
书写记忆似乎是萦绕着移民作家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古尔纳围绕记忆展开的写作,聚焦在了个体的复杂状态上:通过文字将这种复杂抽丝剥茧,拨开记忆中分岔小径的藤蔓,进而寻找难民、移民者的心安之处。
来源:文学报(微信公众号)|范琳琳 2022/11/28
《悠悠岁月》:法兰西民族的集体记忆
埃尔诺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吸取了莫迪亚诺等作家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无疑对创建21世纪的法国新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吴岳添2022/11/16
安妮·埃尔诺:凝视飘风岁月
同是书写记忆,不同于勒克莱齐奥笔下的异域风情、莫迪亚诺叙事的扑朔迷离、佩雷克对文体形式的激进创新,以及普鲁斯特绵绵不绝的脑波荡漾、意识流淌,埃尔诺通过回忆具体人生时刻构成的事件谱系,还原出历史叙事的整体连贯性,别具珍珠项链般细腻清新的女性风格。
来源:中华读书报|段超 2022/11/2
托马斯·肯尼利和他的《狄更斯男孩》
《狄更斯男孩》(The Dickens Boy)是托马斯·肯尼利在2020年、其85岁高龄时出版的一部在世界文坛引起广泛关注的新作。这本书讲述了1868年,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狄更斯把最小的儿子爱德华——也叫普洛恩——送到澳大利亚谋生的故事。
来源:文艺报|李尧2022/10/13
《青春咖啡馆》:谜之“青春”
从年少轻狂直至白发苍苍,莫迪亚诺都未曾停歇,执着地寻思着这一具有生命之轻或之重的概念。他一面描述着、质疑着、否定着“挥霍的青春”以及那个特殊时代里的西方文化,一面则试图在对“不确定性”的质疑之中重构起自身对于“幸福”的追寻。
来源:文汇报|翁冰莹 2022/9/26
尼古拉·马修:法国“铁西区”的残酷青春
尼古拉·马修曾在访谈中提到福楼拜写给乔治·桑的那句“描述为我们报仇”,对于写作,马修本人也有着同样“好战”的视角,他曾表示:“通过写作,我们给那些流逝的时光、给社会、给愚蠢一击。以主动出击代替默默忍受。”
来源:澎湃新闻|Luxuan 2022/9/22
《卡门》:凡人、大侠和妖精
梅里美小说《卡门》的故事众所周知,波希米亚姑娘卡门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次重读,吸引我的是叙述者——考古学家、侠盗——唐何塞、异域美女——卡门三人的价值观对比。
来源:文汇报|停云2022/9/12
安妮·埃尔诺:个体与时代的“影像之书”
纪录片《超八岁月》远非简单的怀旧,它见证了一个女人、一个家庭、一个阶级和一个时代。个体的光芒照亮幽暗的历史,集体记忆构建于个体记忆之上,今日的《超八岁月》与彼时的《悠悠岁月》遥相呼应,成为一本个体与时代的“影像之书”。
坂元裕二喜欢写这样的故事
创作时,剧本的基调和母题,坂元裕二都在内心摹拟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一支只想要演奏,但不管到哪里都不被认可的乐队,为了演奏不断旅行,不得不克服恶劣天气、贫穷等生存困境。
《柏青哥》:在日朝鲜人的家与恨
朝鲜半岛的近现代史是悲情与厚重的。苦难压弯了这片土地,却也将人间世相的风云变幻与善恶妍媸演绎到了极致。而在日朝鲜人的历史,无疑被迫地承载与延续了这片土地的眼泪与怨恨。
揭秘《雪国》的诞生真相
在早期日本学者所撰写的川端传记中,这部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作者在冬季前往日本新潟地区采风后的产物。闪耀着光芒的白雪、层叠交错的云海、穿梭在雪原中的蒸汽火车,处处是令人惊艳的美景,足以成为川端康成笔下细腻而唯美的长句。
太空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视觉
《2001太空漫游》和《索拉里斯》这两部太空电影不仅从去人类中心化的角度来重新反思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而且大胆地弃用或反用了“缝合体系”所标识的古典叙事电影的成规惯例,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幻觉的后人类主义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