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雷顿角的叹息》新书分享会举行
4月11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北京“晓岛”图书馆举办以“写作·记忆·乡愁”为主题的新书分享放映会。作家、学者梁鸿、李海鹏到场与现场听众一起观看了纪录片《读懂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片段,并分享了对于小说以及相关主题的理解。
-
动向|菲利普·罗斯的生命与文学
2021年4月,由布莱克·贝利撰写的《菲利普·罗斯传》问世。此时离罗斯去世已经过去了大约3年。这本厚达900页的传记由50个章节、6个编年部分组成,详细讲述了罗斯的痛苦而崛起的一生。
ZUO JIA YIN XIANG
01波德莱尔:现代化和城市化象征的符号
1921年,波德莱尔的诗作被翻译并在中国传播,人们由此知道了这位诞生于1821年的法国诗人以及他那些颠覆传统的新奇意象,开启了对于现代化、城市化的一种想象。今年恰逢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日前,一场题为“波德莱尔在中国/法国”的对话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法国学者安德烈·居约和中国学者杨振分别就波德莱尔在中法两国的接受展开对谈。
02米兰·昆德拉: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米兰·昆德拉沿着20世纪中欧小说家所开辟的崭新道路,自觉地继承了自塞万提斯以来的欧洲小说传统,在其一系列精彩的杰作中深入探询了“灵与肉”、“轻与重”、“笑与忘”、“快与慢”、“游戏与性爱”、“青春与激情”、“死亡与不朽”、“流亡与乡愁”、“审美与媚俗”、“地缘与文化”、“梦幻与现实”、“自我与身份”、“加法与减法”等等关于人的存在的重大主题,以其精妙的音乐性、深邃的哲学内涵和浓烈的诗性特质,为世界文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03 安徒生:“丑小鸭”变天鹅记
实际上,安徒生是一位在各个文学领域里相当多产的勤奋作家,不愧为丹麦19世纪文学“黄金时代”的一颗闪亮明星。他跟欧洲一些著名作家交游甚广,如狄更斯、夏米索、海涅、巴尔扎克和拉马丁等人。
04谁害怕伍尔夫?
不过,当代的每一个写作者,也许更应该铭记的是:伍尔夫曾经以怎样激烈的战斗姿势,捍卫现代文学的合法性。重读《普通读者》里的很多篇章,很难将她的言论与她柔弱的肖像完全统一起来。在很多段落,我确实看到了一头站在山岗上傲然呼啸的“大灰狼”。
《克拉拉与太阳》:一个AI版本的《海的女儿》
这是石黑一雄的尖锐,也是石黑一雄的温柔。归根结底,他就是一个不那么刻薄的英国作家,他的日本面孔让他在二十世纪二战以后的世界文学主流审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运气。但他只从这个脉络中提炼了疏离感,和不断地寻找自我价值的主题,从未偏航于“一个客体希望获得世界之爱的道路”。
来源:文汇报|张怡微 2021/4/15
包法利夫人的欲望:没有能力竞争,自尊心又不准承认自己无能
大凡小说主人公,都期待从占有中获得自身存在的彻底改变。《追忆似水年华》里,是否让马赛尔上剧院,当父母的犹豫不决,因为孩子身体不好。父母这样担心,小马赛尔很不理解,和他期待从演出得到的神奇收益相比,身体实在算不了什么。
来源:澎湃新闻|[法]勒内·基拉尔 2021/4/14
从加速的摩托到无尽的时间
约翰·伯格这一生,写过艺术评论、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涉猎甚广。他一方面为伦敦的政治和文学周刊《新政治家》写新锐评论,一方面写深沉诗意的小说,他1970年代出版的小说《G》,获得了布克奖。
来源:中华读书报|刘衎衎 2021/4/11
《典型的美国佬》:抛锚的美国梦
纵览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历史,任璧莲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对杂糅身份的认同无不为美国亚裔文学的创作指明了崭新的方向。
来源:文艺报|王凯 2021/4/9
《记忆记忆》:一种“承袭”,一种“反叛”
《记忆记忆》主要由两条线串起:一条是作者对于旧物,文献,以及试图“记忆”的人们——所作的文学和哲学的思辨,另一条则是作者通过寻找家族遗迹,回溯俄罗斯近代史中的自我家族史,拼凑出一个犹太家族几代人生命故事的历程。在追溯与思辨中,“后记忆时代的俄罗斯”得到思考,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美文艺界的先贤们被重审,过去与现在、逝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和逻辑被再度梳理。
来源:澎湃新闻|罗昕 吴冕2021/04/5
病痛之下,轻盈与勇毅的自救之旅
古斯塔夫松坦言:“这是一部有关痛苦的书,它描绘了由疼痛统治的、通往终点的旅程——疼痛之下,别无其他。”在容不得停歇的现代生活中,人们似乎总与痛苦同行——因疾病或亚健康而饱受身体之“痛”,因压抑和孤独而备受心灵之“痛”。
来源:文艺报|易肖奇 2021/4/2
《没有重量的人》:迷宫中的幽灵
《没有重量的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部作品本身的一则精妙比喻。路易塞利写道,“一部紧实的、多孔的小说。像婴儿的心脏。”这是一部关于文学、身份和幽灵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多次读到对庞德著名诗作《在地铁车站》的引述与回应。
来源:北京晚报|董晨 2021/3/29
“迷惘的一代”的美国作家们
尽管他们有运气有成就,这一代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符合格特鲁德·斯泰因加在他们身上的那个形容词的。其原因并不难找。他们是迷惘的一代,首先因为他们被连根拔除了,他们所受的教育几乎切断了他们和任何传统或地域之间的纽带。
来源:澎湃新闻|【美】马尔科姆·考利 2021/3/4
毛姆的哲学小说
当然,旅行记中谈论哲学书,只能点到为止:“当我偶然读到他对罪恶问题的论述,我发觉自己就像罗马教皇见到一位年轻女子匀称的小腿那样,真的觉得震惊。”
来源:澎湃新闻|安迪 2021/3/23
托卡尔丘克的小说:黏合碎片,再造宇宙
她的短篇就是这样子,有种势不可挡的诗意。看她的短篇,就像看一个人在房间的墙壁上钉钉子,钉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对她的阅读有这种快感在里面。我说她把现实和神秘给钉在了一起,这里所说的神秘实际上包括那种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事物。
来源:《青年作家》|王威廉 2021/3/16
《克拉拉与太阳》:人类社会的观察实验
《克拉拉与太阳》虽说是科幻小说,但科幻显然并非它的核心。小说里没有一般人工智能科幻小说中常见的对于人工智能“奇点” (Singularity) 的探讨。与其说石黑一雄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不如说他借用了科幻小说的形态,探讨一直以来都在关注的话题:关于人的情感与记忆。
来源:中国作家网|刘鹏波 2021/3/15
《佩德罗·巴拉莫》:荒原上的寻父之旅
在二十一世纪重读《佩德罗·巴拉莫》,可以读到暗藏在后革命时代的墨西哥的一种普遍感知,也能体味到一种属于所有现代人的乡愁,这也是这部世界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来源:澎湃新闻|张伟劼 2021/3/12
《布雷顿角的叹息》新书观影分享会
无论走多远,布雷顿角始终是他们永远的牵挂:“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
哪些作家影响了王家卫的电影创作?
王家卫往往被认为在影像美学层面做出了重大革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他的电影一直引领着一种美学风潮,受到全世界影迷的追捧。那么,王家卫电影的文学滋养从何而来?近期出版的《王家卫的电影世界》给出了某种解答。
《基督山伯爵》的戏剧阐释与诘问
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小说《基督山伯爵》讲述了一个关于背叛、诬陷和复仇的故事。这部关于信仰、爱情和救赎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获得解脱,走向自由和希望彼岸的文学作品,其阐释的可能性取决于阐释者的解读和立场。
原著与改编,别样的命运与共
小说与影视剧的互动是大势所趋,人们对此也习以为常、习焉不察。但两者之间的互动仍有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亦有值得复盘反思的地方。
这一次,他是作家河正宇
人类,毕竟是群体生活的生物。表演,终究要与观众发生真正的交流,而非沉溺于演员自造的情绪,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