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晋康文集》首发
日前,以“王晋康——中国科幻的思想者”为主题的《王晋康文集》(21卷)首发暨王晋康创作30周年纪念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者充分肯定了王晋康的创作成就,认为其作品中贯穿着人性的剖析与思考,体现了对于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的持续追求。
-
科幻文化产业融合论坛在京召开
中国科幻大会“构建中国科幻文化产业融合新格局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现场,来自文学、出版、影视等多个领域的嘉宾从不同角度共话科幻文化创新发展之道,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交流。
ZUO JIA YIN XIANG
01吴岩:回忆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几位主任委员
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几代主任委员身上,我更多看到的是对科学文艺事业的那种责任感和热爱。
02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世界
今年是法国科幻、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诞辰193周年。
03亚瑟·克拉克:他是二十世纪的儒勒·凡尔纳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与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一起被称为“科幻三巨头”。
《0.25秒的静止》:魔幻变局下的众生镜像
《0.25秒的静止》表现出了强烈的精神囚禁、精神恐惧和精神逃离的欲望。而这种逃离,作者给出的唯一思考路径就是地球的毁灭与得救。只有得救,方可重生。
来源:《文艺报》 | 赵炳鑫 2022/08/26
评《“现代”与“未知”》:“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晚清科幻研究缘何重要?其中一个理由是:我们需要知道,过去的人如何看待未来,正如未来的人如何看待今天的我们。
来源:《科幻研究通讯》 | 柯 璐 2022/08/04
《独行月球》里的科学逻辑和抵近幻想
《独行月球》不是一部从内到外硬邦邦的科幻电影,而是一部科幻架构下的颇有分量的剧情片。
来源:光明网 | 王亚男 2022/07/29
陈楸帆:乱弹元宇宙,科幻?骗局?还是未来?
“我相信,人类现在正处于某种程度上的元宇宙当中。假以时日,人类通过元宇宙的方式,将能够抵达任何宇宙飞船或超光速飞行所无法抵达的更深远、更本质、更恢宏的宇宙。”
来源:《天涯》 | 陈楸帆 2022/05/09
杨庆祥:信元宇宙,何所得?
即使它目前还停留在观念、想象和低阶社交游戏层面,但是,从积极自由的角度看,它依然意味着人类多样化选择的可能。
来源:《天涯》 | 杨庆祥 2022/05/07
严锋:从文学到元宇宙
元宇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概念,但是也有一个基本的核心,那就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来源:《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 | 严锋 2022/05/01
《引路人》中“科幻”的效用、 限度与可能性
如果不能打破“最后的人”这一根本戒律,恐怕也就永远无法触及科学与想象力所能抵达的广阔世界。
来源:《当代文坛》 | 樊迎春 2022/04/18
以音乐承载科幻中的人性
本文拟探讨的是科幻小说与音乐剧是如何在艺术呈现方式、故事建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实现跨界与转换的。
来源:文艺报 | 刘 妍 2022/03/28
科技干预与人类困境:论王晋康科幻小说“新人类四部曲”
作为中国基因主题科幻创作的第一人,王晋康在关注科技介入人类基因工程的理论性和可行性时,也将其中的伦理问题和情感抉择纳入其中,从而在严肃的科技讨论外添加了一抹人性的变量,形成更具张力的艺术魅力。
来源:《科普创作评论》 | 邓艮 谢一榕 2022/03/22
刘慈欣:中国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了吗?
自从成为科幻作家,我发现很多科幻小说的内容在逐渐变为现实,这促使我要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去把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创作出来,也就是在科幻变成科技前把它们就写出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谢萍 李翔 2021/11/15
王侃瑜:阅读幻想文学时,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我最为期待的不是在某种范式下出现登峰造极的作品,而是多种不同的审美喜好共同存在、多种不同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类型的边界不断被挑战、撕裂、拓宽,在模糊地带萌发出蓬勃的生命。
来源:新星出版社 | 王侃瑜 2021/10/15
伊格言:以“非虚构式”科幻,创造丰富神秘的内在世界
“我喜欢科幻,因为科幻最极端,而在这种极端境地中,我们需要对很多两难的困境作出回应,这也是在我看来科幻小说最迷人的部分。”
来源:文学报 | 张滢莹 2021/09/09
贾立元:《“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后记
通过科幻,我的生命被编织进了一张激动人心的宇宙之网中,通过写作和教学,我也在其中编织新的节点,期盼它们牵引出更多奇妙的联结。
来源: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 贾立元 2021/08/31
李静:性别视野里的未来罗曼司
如何革新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理解,让女性真正参与进宏阔的未来叙事中,仍是中国本土科幻创作有待探索的使命。
来源:《长江文艺》 | 李静 2021/08/22
郭琦: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
科幻小说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描述和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影响所发生的想象,更多的则是描述根据某种科学概念推导出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可能性”活动。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郭琦 2021/07/27
论霞子科学童话的多元化杂糅特征
通过霞子科学童话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出中国科学童话这一类别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思考与崭新尝试。
来源:《科普创作评论》 | 徐彦利 2021/07/19
“蒸汽朋克”:中国科幻题材突破方向
蒸汽朋克背后,是重工业机械爱好者对机械文明的一种极致想象。
来源:经济参考报 | 2021/06/30
杨利伟《太空一日》走红:科技亦人文
杨利伟《太空一日》走红的背后,是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科技、越来越重视新技术的一个缩影。
来源:光明网 | 龙之朱 2021/06/30
用科幻视角解读当代话题
六个故事给出了六个不同方向的思考,旨在通过多个角度找寻关于AI与爱到底如何共存的答案。
来源:北青网 | 2023/06/15《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发布
科幻为中国影视发展增加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苗 春2023/06/09科幻动画,国潮风正起
瞬息全宇宙》里的穿越法承包了推动剧情和笑点,那它仅仅只是一个设定吗?还是一个嵌入量子力学内核的、高度折叠、隐藏给勇者的穿越指南?
来源:光明日报 | 郭宇2023/04/23一枚有关科幻共同体的非典型切片
《宇宙探索编辑部》并不是一部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也不是简单的如导演自嘲是一部“民间科幻”,它难以归类,带着对科幻类型的反思,是一部“关于科幻”的电影。
来源:文学报 | 西夏202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