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江虽然成功了,韩国文学在世界仍举步维艰
76岁的韩国文学学者和首尔大学教授权宁珉日前表示,不能因为韩江作家的成功带来了声望,就认为“韩国文学一下子跃升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2025-08-14
-
历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爱情小说遗作成德国头号畅销书
已故德国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Sebas⁃tian Haffner,1907-1999)早年所著自传性强烈的爱情小说遗作在尘封93年后终于付梓,未料一举成为明镜畅销书榜的冠军。
2025-08-14
-
文豪“内心戏”,展现他们独一无二的鲜活魅力
相比精雕细琢的小说和诗歌,书信、日记、手稿等自陈性文字,往往因其感情充沛、自然天成,而被认为是直抵叙述者情感世界的本真书写,也被当成是理解写作者特定时期生活境遇、个人心境和社会环境的第一手资料。
2025-08-13
-
世界文学地图 | 埃及卢克索:迷失在神庙和石柱之间
埃及纸莎草画《亡灵书》 “没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
2025-08-12
-
为一个能决定人民命运的时刻而写作
苏联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海报 文字大意:“消灭陆上和海上的法西斯分子!” 战火洗礼下的作家 20世纪40年代,法西斯的入侵极度激发了苏联作家的爱国热情。
2025-08-11
-
七月世界文学动态
作家范妮·豪逝世 7月8日,诗人、小说家范妮·豪(Fanny Howe)逝世,享年84岁。
2025-08-11
-
“䴙鹈”之忧:《万叶集》全译本从交稿到成书的三载春秋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享有“日本之《诗经》”的美誉。
2025-08-08
-
全球南方视角下重绘公平正义的世界文学图景
自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概念兴起以来,其视角选择与概念界定的局限性引发了学术界的持续争论。
2025-08-07
-
英国《新写作》丛刊:联结中英反法西斯的“桥梁”
上世纪30年代,革命文学作为抗战的重要文化力量,曾引起海外汉学家的高度关注,如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伊罗生、王际真等人,较早地进行了翻译出版的尝试,这些先行者不仅提振了各国抵御法西斯势力的信心,还刷新了西方对“腐朽没落的中国帝国之印象”。
2025-08-06
-
抵抗与书写:世界文学中的反法西斯叙事与中国记忆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全球深思的时刻。
2025-08-06
-
华莱士·史蒂文斯逝世70周年|一次朝向“至高虚构”的航行
70年前的8月2日,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与世长辞。
2025-08-04
-
“译”起向未来:多国汉学家共话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学
翻译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理解与互鉴的核心纽带,翻译让人们跨越语言障碍,使知识、思想、文化成果得以在不同文明间流动和传播。
2025-08-04
-
法国作家、记者马克西姆·维瓦斯:“我愿意为真相发声”
马克西姆·维瓦斯是法国作家、记者,长期致力于向国际社会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
2025-08-01
-
杨靖︱危险的翻译
1517年初,托马斯·莫尔在比利时鲁汶(Leuven)出版的《乌托邦》传回英国,书中勾勒的美好社会蓝图令人神往,同时也激发了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2025-07-30
-
打破“孤独”:马尔克斯眼中的教育觉醒之路
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力毋庸置疑。
2025-07-30
-
乌尔苏拉·克雷歇尔获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77岁的作家和诗人乌尔苏拉·克雷歇尔(Ursula Krech⁃el)获得了德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并获奖金五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1.7万元。
2025-07-29
-
日本两大文学奖二十七年来首次双双空缺
7月16日晚上八时许,在东京筑地新喜乐料亭的第173回芥川奖和直木奖发表仪式上,当工作人员相隔两个小时,第二次在本该列明获奖者的白板上贴出上书“无当选作品”的竖幅大白纸时,全场哗然。
2025-07-29
-
爱上名著,从选好译本开始
对谈人: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刘文飞(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翻译家) 许小凡(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青年译者) 如果你还没有开始挑译者,说明你对翻译文学的阅读可能还没有进入到比较专业的阶段。
2025-07-25
-
历史与我:新加坡“2025城市阅读节”举办王安忆文学分享会
7月2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邀请,作家王安忆携长篇小说《儿女风云录》参加新加坡“2025城市阅读节”并举办文学分享会,就“历史和我”一题分享创作心得,受到当地读者热烈欢迎。
2025-07-23
-
新世界文学光谱与韩江获奖的极化现象——郝岚与金在涌教授的对谈
郝岚,女,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文学研究。
2025-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