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上春树长篇小说新作发布封面和书名
这部村上六年以来的最新长篇名为《城市及其不确定的墙》(街とその不確かな壁,编辑暂译),新潮社对该小说的介绍内容非常隐晦,信息量也很少。
-
上海译文社举办2023年度新品推介会
基于近年对阅读市场需求的观察和自身业务发展的期许向公众发布了年度阅读风向、书单伙伴计划以及一季度重点新品。
ZUO JIA YIN XIANG
01认识诗人迪翁·布兰德
布兰德一直是一位一丝不苟但充满活力的风格大师,对她来说,形式的动机是希望“用另一只手……把握历史的脉搏”——用一种艺术来取代对时间和地点的正统理解“被蹂躏的世界的整个完美语言。” 这种雄心壮志逐渐将她从早期作品中更神秘、更魔幻的模式中拉出来,转向尖锐、自我导向的诗歌,这些诗歌既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也植根于政治哲学的抽象。
02谷川俊太郎:语言的匠人
从明治时期到今日的令和时代,若要说日本现代诗人中谁在国外出版诗集(外文版)最多,谁最受欢迎、最为知名,要非谷川俊太郎莫属。1882年,《新体诗抄》开创了日本现代诗的先河,至今已纵横沉浮、停歇、再出发140年,这期间出现过一些划时代性的诗人。但如果找出几位在时间、读者、翻译三方面的佼佼者,毋庸置疑,谷川俊太郎是在外语中接受度最高的日本现代诗人。
03作为剧作家的桑塔格
相对而言,桑塔格的小说和评论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其创作的戏剧作品却少有人问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旨在对她的戏剧思想和戏剧实践予以梳理,以展现一个更加立体、多面的桑塔格,一个作为剧作家的桑塔格。
04莫里哀为何不火了?
“莫里哀,这位人类最伟大者,堪称勇敢者的头领,他让所有无知做作、高傲自负、硬充才子的腐儒无地自容,他用讽刺取得的进步胜过多次革命的成果。在其职业还很卑贱的时代,为了在宫廷打开缺口和推翻伪科学的偏见,这位喜剧家做了些什么呢?对他鄙视的东西说出他的鄙视,这就是全部——抱歉,这就是莫里哀。”
科尔扎诺夫斯基,或噩梦醒走者
毫无疑问,科尔扎诺夫斯基(Sigizmund Krzhizhanovsky,1887-1950)是被重新发掘出来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之一,几十年来,他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文学局外人”,因为直到1988年,这位“被划掉的大师”的第一本小说集才得以出版。
来源:澎湃新闻|王一笑2023/3/3
阿莉·史密斯“季节四部曲”:现代生活的寓言与神话
阿莉·史密斯打碎时间和空间的秩序,以碎片化叙事来构造小说,而她轻盈迅疾的语言,仿佛一枚灵敏的探测器,游离于赛博时空与现实世界之间,收集着无数偏见和冲突的话语,拼贴出现代人破碎的心灵图景……在阿莉·史密斯的小说里,事物的界限渐渐模糊,一切随时诞生、随时消亡。
来源:文学报|瞿瑞 2023/2/28
走出卡尔维诺文学迷宫的阿里阿德涅之线
在阅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时,这种对“下蛋母鸡”的想象时常受阻。因为他那超乎寻常的幻想,不拘一格又精心构造的写作方式让我无从下手。没错,我看过他的肖像——由照片捕获的瞬间,但是于事无补。
来源:澎湃新闻|李晓愚 2023/2/17
试析安妮·埃尔诺个人叙事中的屈辱和无奈
如果说杜拉斯的叙事离不开东方文化,勒克莱齐奥的叙事离不开非洲,那么,安妮·埃尔诺的叙事总是离不开他的家乡小镇伊沃托。她以极大的勇气和高度的敏锐为我们剖析了她所经历的一切,尤其是性别差异、语言差异、阶级差异给她带来的屈辱和无奈。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刘成富 2023/2/16
《冬》之秘密,是发现“尼采在所有的当下”
为什么阿莉要让读者在一切尚且陌生、阅读的混沌尚且初开的瞬间,强调尼采?她在第一节最后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而且她恐怕也知道大部分人都不会在结束全书后再来重读开头:《冬》的故事“是关于真实世界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关于真实的人在真实地球上正在发生的故事”——这才是全书的文眼所在。发现了《冬》隐藏最深的这个秘密之后,再来问为什么,一个回答也呼之欲出:因为尼采在所有的当下。
来源:深港书评|文泽尔 2023/2/7
《呼啸山庄》:阅读这部小说的正确方式
人们通常会惊叹《呼啸山庄》里卡瑟琳和希克厉的情感联结是如此强韧不息,却往往会忽略,林敦以及他代表的生活方式,对卡瑟琳同样有强大的诱惑力。而这种诱惑,早在希克厉与卡瑟琳少年时代一起误闯画眉田庄就开始了。
来源:文汇报|黄昱宁 2023/1/30
但丁《天国篇》的空间想象
贝雅特丽齐终究是近在咫尺,远在天边。但丁看到她向自己微笑,凝视自己,然后眼光重新转向永恒的源泉。《天国篇》中与贝雅特丽齐的最后一别,她的回眸一笑终究还是令但丁此恨绵绵无绝期。
来源:《当代外语研究》|陆扬 2023/1/18
大江健三郎:“二人配”小说攻略
大江健三郎一度非常看好小说的“两组合”写作,他称之为“二人配”。“二人配”实际上是一种集结两位主要人物于一书的艺术,或谓交织两大故事的布局。该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两结合”的小说写作意图。
来源:文艺报|栾 栋2023/1/10
对话的邀请:伽达默尔对策兰诗的解读
为什么选择策兰?伽达默尔在阐释后记中给出了两个命题式的判断:“策兰是真正的诗人”;“《呼吸结晶》代表着策兰艺术的巅峰”。虽然在这两个判断句之前补充有“我认为”、“在我看来”等让步性的前提,其语气的坚定仍一目了然,由它们推出的逻辑结论更是呼之欲出:《呼吸结晶》是一组真正的诗。
来源:文艺报|陈早2023/1/6
诺奖作家古尔纳为何如此赞美“沉默”?
书写记忆似乎是萦绕着移民作家的一个重要话题,而古尔纳围绕记忆展开的写作,聚焦在了个体的复杂状态上:通过文字将这种复杂抽丝剥茧,拨开记忆中分岔小径的藤蔓,进而寻找难民、移民者的心安之处。
来源:文学报(微信公众号)|范琳琳 2022/11/28
《悠悠岁月》:法兰西民族的集体记忆
埃尔诺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小说反映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传统,吸取了莫迪亚诺等作家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前所未有的体裁,无疑对创建21世纪的法国新文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吴岳添2022/11/16
安妮·埃尔诺:个体与时代的“影像之书”
纪录片《超八岁月》远非简单的怀旧,它见证了一个女人、一个家庭、一个阶级和一个时代。个体的光芒照亮幽暗的历史,集体记忆构建于个体记忆之上,今日的《超八岁月》与彼时的《悠悠岁月》遥相呼应,成为一本个体与时代的“影像之书”。
坂元裕二喜欢写这样的故事
创作时,剧本的基调和母题,坂元裕二都在内心摹拟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一支只想要演奏,但不管到哪里都不被认可的乐队,为了演奏不断旅行,不得不克服恶劣天气、贫穷等生存困境。
《柏青哥》:在日朝鲜人的家与恨
朝鲜半岛的近现代史是悲情与厚重的。苦难压弯了这片土地,却也将人间世相的风云变幻与善恶妍媸演绎到了极致。而在日朝鲜人的历史,无疑被迫地承载与延续了这片土地的眼泪与怨恨。
揭秘《雪国》的诞生真相
在早期日本学者所撰写的川端传记中,这部作品一直被认为是作者在冬季前往日本新潟地区采风后的产物。闪耀着光芒的白雪、层叠交错的云海、穿梭在雪原中的蒸汽火车,处处是令人惊艳的美景,足以成为川端康成笔下细腻而唯美的长句。
太空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视觉
《2001太空漫游》和《索拉里斯》这两部太空电影不仅从去人类中心化的角度来重新反思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而且大胆地弃用或反用了“缝合体系”所标识的古典叙事电影的成规惯例,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幻觉的后人类主义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