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 迪伦马特:在“怪诞”中抵近真相

迪伦马特具有极大的创作力,身后留下煌煌29卷文字。怪诞手法最能唤起人们对这位作家个人风格的鉴赏,以怪诞点透世界,迪伦马特出色地实践了自己对“戏剧问题”的思考。迪伦马特文学常读常新的话题性,在于这位作家对社会和人心的荒谬投以不美饰的观察,予以独到的书写。迪伦马特戏剧思想的深度性,在于让人们看到人与事的荒谬,惊醒,并反省自己。

01
迪伦马特:在“怪诞”中抵近真相

迪伦马特具有极大的创作力,身后留下煌煌29卷文字。怪诞手法最能唤起人们对这位作家个人风格的鉴赏,以怪诞点透世界,迪伦马特出色地实践了自己对“戏剧问题”的思考。迪伦马特文学常读常新的话题性,在于这位作家对社会和人心的荒谬投以不美饰的观察,予以独到的书写。迪伦马特戏剧思想的深度性,在于让人们看到人与事的荒谬,惊醒,并反省自己。

来源:文艺报|李昌珂
02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后的五年

“文学是火,意味着她不趋附,不屈从……”巴尔加斯·略萨说,“文学是一种永恒的反叛形式,她不能接受束身的囚衣,任何意在弯折其愤怒和反抗之天性的企图,都注定遭到失败。文学宁可去死,也决不会服从。”

02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后的五年

“文学是火,意味着她不趋附,不屈从……”巴尔加斯·略萨说,“文学是一种永恒的反叛形式,她不能接受束身的囚衣,任何意在弯折其愤怒和反抗之天性的企图,都注定遭到失败。文学宁可去死,也决不会服从。”

来源:中华读书报|康慨  
03松本清张的世界

松本是日本推理小说社会派的创始人,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均有盛名。但朋友对我说,他性格孤僻,脾气古怪,没有朋友,像一只孤独的狼,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所以建议我接待时格外小心。不过近距离接触观察后,我觉得他虽然固执任性,但并非洪水猛兽,是个不难相处,还有几分可爱的小老头。

03
松本清张的世界

松本是日本推理小说社会派的创始人,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均有盛名。但朋友对我说,他性格孤僻,脾气古怪,没有朋友,像一只孤独的狼,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所以建议我接待时格外小心。不过近距离接触观察后,我觉得他虽然固执任性,但并非洪水猛兽,是个不难相处,还有几分可爱的小老头。

来源:文汇报|陈喜儒   
04弗雷德里克·哈根:当诗歌作为人类内部生命图景的外在场所

“诗歌是我世界的中心。对我来说读诗和写诗都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诗歌能让我感觉到与他人之间真切的联系。”挪威诗人弗雷德里克·哈根,是一位“90后”作家和历史学者,他将写诗当作自己的工作亦是自己的生活,他通过诗歌思考,也通过诗歌在人生中寻找方向。

04
弗雷德里克·哈根:当诗歌作为人类内部生命图景的外在场所

“诗歌是我世界的中心。对我来说读诗和写诗都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诗歌能让我感觉到与他人之间真切的联系。”挪威诗人弗雷德里克·哈根,是一位“90后”作家和历史学者,他将写诗当作自己的工作亦是自己的生活,他通过诗歌思考,也通过诗歌在人生中寻找方向。

来源:澎湃新闻 
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组呈现女性内心的爱情诗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爱情诗集《女杰书简》则为人们献上了这些神话故事中被湮没的小人物的心声,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组细腻呈现女性内心世界的爱情诗。

来源:文艺报|杜海燕 2025/7/7
《雅各布之书》:照亮历史,然后治愈世人

也许比起那些渴望在历史乃至政治传统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创作者,托卡尔丘克更信任自己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本色当行——一个由被治愈的个体组成的共同体,注定比创伤乃至仇恨的共同体更强大。被治愈意味着有洞穴藏身,如此“等待”——彦塔吞下的卡巴拉护身符——实则涵养了生的可能。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6/24
赫尔曼·布洛赫《维吉尔之死》:“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返乡”

普鲁斯特的作品追忆的是美好时代所逝去的一切庞杂与优雅,换言之,那是最后的“整体”,是价值中心尚未崩溃前的世界。而卡夫卡的世界则是未来世界,一个到处充满权力异化的非人世界。在这二者之间,小说艺术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也就是面对中心崩溃后的个体何去何从,在非人世界尚未到来的时刻,人类存在是否尚有救赎的可能?

来源:文艺报|李晓愚2025/5/12
从莎士比亚作品中读懂英国历史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正是以其深邃的历史视角和莎剧背后复杂的隐喻叙事,还原了对人性的认知,并通过文学批评与历史叙事之间的互涉,呈现出莎剧何以成为英国的共同特征和英国性图腾的根本原因。

来源:文汇报|李伟民 2025/4/23
在绝望中寻得救赎之路

疾病与救赎是贯穿作品的核心主题。太宰治通过肺结核这一意象,探讨了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在疾病的阴影下,人物反而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理解生命的机会。太宰治在作品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绝望的环境中,人应该如何生存?

来源:文汇报|姚东敏 2025/4/15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豹》:关于西西里的叹息与“晚期”风格

《豹》仿佛是一个秘密。其作者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既是兰佩杜萨亲王又是帕尔马公爵,一生辗转颠沛,仅凭一部长篇小说就获得了崇高的文学史地位,其小说本身谈不上扑朔迷离,却仅用几个片段就为读者渲染出一幅颇为辽阔的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贵族衰亡史,使读者在雕栏玉砌的新朱颜中感受历史的苍茫。因此,对这部小说的阅读和阐释,既是文学漫步,又是历史解密。

来源:文艺报|符晓2025/4/2
爱欲与乡愁——从《布鲁克林》到《长岛》

25年之后,站在故事的开放式结尾的艾丽丝,有没有发现大西洋另一边的长岛,早已构成了更强大更“真实”的羁绊?这也许是某种意义上的“乡愁相对论”——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永恒的地点,我们只是需要感受“乡愁”本身。

来源: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黄昱宁 2025/3/18
《本雅明书信集》:本雅明的晚年朋友圈

这一《书信集》被翻译出来,对国内的读者而言,也是多了一个了解本雅明的方便法门。虽然我因为研究需要,曾阅读过这些信的大部分,但中文译本不仅使我的研究更加便利,也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对本雅明的印象……

来源:澎湃新闻|姚云帆 2025/3/10
求诗学之真,鉴文明之善

李葛送认为德米特里诗学是“此岸诗学”。这种诗学是对“彼岸诗学”的超越。“彼岸诗学”建立在主客二分世界观基础之上,以摹仿或反映为核心,追求一般规律,将文学看成语言运用的技艺,甚至信息处理或语言的计算,乃至诗学可以用函数式来描述一般规律。

来源:文艺报|姚 石2025/2/24
《记者加缪》:在流放地与王国之间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来自各处的仇恨。到处都是暴力和武力、屠杀和叫嚣,污染了人们本来认为已经远离了骇人毒气的空气。为了反对仇恨,我们必须去做我们能为法国以及全人类的真理所做的一切。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2/19
重读《哈吉穆拉特》:遗失在历史缝隙中的英雄

令人震惊的是,托尔斯泰竟然在垂暮之年,发掘整理他半个世纪前访问高加索时的经历和见闻,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臻于化境的写作能力,写出哈吉穆拉特,为人类智识奉献一条新素材,为我们反思人类历史提供一个新视角。

来源:文汇报|罗新  20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