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缅文学互译成果亮相北京
“中缅当代文学互译丛书”阅读分享会暨多语种版权签约仪式在北京举办。缅甸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梭珊迪佐到会祝贺并致辞。来自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5家出版机构代表,与数十位翻译家、作家、出版人、媒体人齐聚一堂,探讨文学互译与出版合作。
-
“中日青年吟诗会”在日本举办
近日,“中日青年吟诗会”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九条馆举办。日本东京文京区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小穴源太郎、旅日华人代表季风、田伟、张石及来自东京大学和社会各界的中日青年诗友等30余人参加活动。
ZUO JIA YIN XIANG
01 迪伦马特:在“怪诞”中抵近真相
迪伦马特具有极大的创作力,身后留下煌煌29卷文字。怪诞手法最能唤起人们对这位作家个人风格的鉴赏,以怪诞点透世界,迪伦马特出色地实践了自己对“戏剧问题”的思考。迪伦马特文学常读常新的话题性,在于这位作家对社会和人心的荒谬投以不美饰的观察,予以独到的书写。迪伦马特戏剧思想的深度性,在于让人们看到人与事的荒谬,惊醒,并反省自己。
02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后的五年
“文学是火,意味着她不趋附,不屈从……”巴尔加斯·略萨说,“文学是一种永恒的反叛形式,她不能接受束身的囚衣,任何意在弯折其愤怒和反抗之天性的企图,都注定遭到失败。文学宁可去死,也决不会服从。”
03松本清张的世界
松本是日本推理小说社会派的创始人,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坛,均有盛名。但朋友对我说,他性格孤僻,脾气古怪,没有朋友,像一只孤独的狼,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所以建议我接待时格外小心。不过近距离接触观察后,我觉得他虽然固执任性,但并非洪水猛兽,是个不难相处,还有几分可爱的小老头。
04弗雷德里克·哈根:当诗歌作为人类内部生命图景的外在场所
“诗歌是我世界的中心。对我来说读诗和写诗都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诗歌能让我感觉到与他人之间真切的联系。”挪威诗人弗雷德里克·哈根,是一位“90后”作家和历史学者,他将写诗当作自己的工作亦是自己的生活,他通过诗歌思考,也通过诗歌在人生中寻找方向。
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组呈现女性内心的爱情诗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爱情诗集《女杰书简》则为人们献上了这些神话故事中被湮没的小人物的心声,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组细腻呈现女性内心世界的爱情诗。
来源:文艺报|杜海燕 2025/7/7
《雅各布之书》:照亮历史,然后治愈世人
也许比起那些渴望在历史乃至政治传统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创作者,托卡尔丘克更信任自己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本色当行——一个由被治愈的个体组成的共同体,注定比创伤乃至仇恨的共同体更强大。被治愈意味着有洞穴藏身,如此“等待”——彦塔吞下的卡巴拉护身符——实则涵养了生的可能。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6/24
赫尔曼·布洛赫《维吉尔之死》:“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返乡”
普鲁斯特的作品追忆的是美好时代所逝去的一切庞杂与优雅,换言之,那是最后的“整体”,是价值中心尚未崩溃前的世界。而卡夫卡的世界则是未来世界,一个到处充满权力异化的非人世界。在这二者之间,小说艺术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也就是面对中心崩溃后的个体何去何从,在非人世界尚未到来的时刻,人类存在是否尚有救赎的可能?
来源:文艺报|李晓愚2025/5/12
从莎士比亚作品中读懂英国历史
《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正是以其深邃的历史视角和莎剧背后复杂的隐喻叙事,还原了对人性的认知,并通过文学批评与历史叙事之间的互涉,呈现出莎剧何以成为英国的共同特征和英国性图腾的根本原因。
来源:文汇报|李伟民 2025/4/23
在绝望中寻得救赎之路
疾病与救赎是贯穿作品的核心主题。太宰治通过肺结核这一意象,探讨了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在疾病的阴影下,人物反而获得了重新认识自我、理解生命的机会。太宰治在作品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绝望的环境中,人应该如何生存?
来源:文汇报|姚东敏 2025/4/15
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豹》:关于西西里的叹息与“晚期”风格
《豹》仿佛是一个秘密。其作者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既是兰佩杜萨亲王又是帕尔马公爵,一生辗转颠沛,仅凭一部长篇小说就获得了崇高的文学史地位,其小说本身谈不上扑朔迷离,却仅用几个片段就为读者渲染出一幅颇为辽阔的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贵族衰亡史,使读者在雕栏玉砌的新朱颜中感受历史的苍茫。因此,对这部小说的阅读和阐释,既是文学漫步,又是历史解密。
来源:文艺报|符晓2025/4/2
爱欲与乡愁——从《布鲁克林》到《长岛》
25年之后,站在故事的开放式结尾的艾丽丝,有没有发现大西洋另一边的长岛,早已构成了更强大更“真实”的羁绊?这也许是某种意义上的“乡愁相对论”——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永恒的地点,我们只是需要感受“乡愁”本身。
来源: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黄昱宁 2025/3/18
《本雅明书信集》:本雅明的晚年朋友圈
这一《书信集》被翻译出来,对国内的读者而言,也是多了一个了解本雅明的方便法门。虽然我因为研究需要,曾阅读过这些信的大部分,但中文译本不仅使我的研究更加便利,也在许多方面改变了我对本雅明的印象……
来源:澎湃新闻|姚云帆 2025/3/10
求诗学之真,鉴文明之善
李葛送认为德米特里诗学是“此岸诗学”。这种诗学是对“彼岸诗学”的超越。“彼岸诗学”建立在主客二分世界观基础之上,以摹仿或反映为核心,追求一般规律,将文学看成语言运用的技艺,甚至信息处理或语言的计算,乃至诗学可以用函数式来描述一般规律。
来源:文艺报|姚 石2025/2/24
《记者加缪》:在流放地与王国之间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来自各处的仇恨。到处都是暴力和武力、屠杀和叫嚣,污染了人们本来认为已经远离了骇人毒气的空气。为了反对仇恨,我们必须去做我们能为法国以及全人类的真理所做的一切。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2/19
重读《哈吉穆拉特》:遗失在历史缝隙中的英雄
令人震惊的是,托尔斯泰竟然在垂暮之年,发掘整理他半个世纪前访问高加索时的经历和见闻,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和臻于化境的写作能力,写出哈吉穆拉特,为人类智识奉献一条新素材,为我们反思人类历史提供一个新视角。
来源:文汇报|罗新 2025/2/5
法语版《樱桃园》演绎穿越时代的启示
尽管两人的阶级身份、性格气质和应对困境的思维方式差异巨大,但基于心理上的相似性,他们的独白在剧中遥相映照,彼此间的互动非常自然,甚至有一种知己之感。法国版的《樱桃园》中,这种心灵上的互通体现得淋漓尽致……
角逐今年奥斯卡奖的八部改编作品
从外星沙虫到变性毒枭,从秘密会议到人间地狱,有八本图书改编成了今年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奖)的提名影片。
巴西文学之父笔下的库巴斯
在《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中饰演小说家马查多的演员,在黑板上写下了醒目的“在我死去之前,我想……”,这恰恰是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并且珍惜自己的存在、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表现。
有海鸥撕开这一夜
契诃夫的剧本往往将最深刻的情感埋藏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大卫·多伊阿什维利导演恰恰擅长通过极简的舞台设计、抒情的身体语言、夸张的肢体表现放大角色的情感。角色的脆弱和无力被钢琴上的激烈舞蹈表现出来,肢体的对抗极具张力毫不遮掩,鲜花被撕碎扔在舞台上的时候香气可以被嗅到,观众所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水流深”,而是几近失控的痛苦和挣扎。
剧版《雷普利》如何“魔改”原作
面对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经典之作,不拘于“忠实原作”,经他大刀阔斧的“魔改”,剧作和拍摄放大了小说为人熟知的特质,又比原作者海史密斯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