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在树上”的卡尔维诺

在卡尔维诺的小说世界的底部,生长着一个强大的植物根系。观察、显现、选择、修剪,大胆设计,小心耕耘,每一次,写作都像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不断采集、输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01
罗伯特·瓦尔泽:“命运如雪的诗人”

1956年的圣诞节,这一天瓦尔泽终于躺倒在散步路上的雪地里。这时才是他真正的躺平。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瓦尔泽在书中写过一种告别世界的方式——“在冷杉树下、在雪中躺卧僵硬”,他的最后一天真的就是以这种方式到来。

来源:澎湃新闻|李公明 
02毛姆:他活出了你十辈子的人生

如果只是读过这些小说便觉得对毛姆其人有了透彻的了解,那便是大错特错。事实上,毛姆一生全部的创作——包括所有的戏剧、小说、散文、游记、回忆录乃至评论文章,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仍然远远不及他的人生更加精彩。在中国,单是《月亮与六便士》一书,就有着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但其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毛姆一生的精彩程度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他活出了别人十辈子都无法活出的丰富内容。

02
毛姆:他活出了你十辈子的人生

如果只是读过这些小说便觉得对毛姆其人有了透彻的了解,那便是大错特错。事实上,毛姆一生全部的创作——包括所有的戏剧、小说、散文、游记、回忆录乃至评论文章,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仍然远远不及他的人生更加精彩。在中国,单是《月亮与六便士》一书,就有着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但其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毛姆一生的精彩程度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他活出了别人十辈子都无法活出的丰富内容。

来源:澎湃新闻|吴靖  
03佩尔·佩特松:时间之河与回声之地

生于奥斯陆,在市郊工人社区长大。当过印刷工、图书管理员,在书店工作十二年,负责过书籍引进。1987年以短篇小说集《嘴里的灰,鞋里的沙》登上文坛。2003年的《外出偷马》赢得国际性瞩目。2009年凭借《我诅咒时间的河流》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作品译为约50种语言。近年来,他和约恩·福瑟一样被看作挪威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有力人选。

03
佩尔·佩特松:时间之河与回声之地

生于奥斯陆,在市郊工人社区长大。当过印刷工、图书管理员,在书店工作十二年,负责过书籍引进。1987年以短篇小说集《嘴里的灰,鞋里的沙》登上文坛。2003年的《外出偷马》赢得国际性瞩目。2009年凭借《我诅咒时间的河流》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作品译为约50种语言。近年来,他和约恩·福瑟一样被看作挪威作家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有力人选。

来源:文艺报|王晔
04厄休拉·勒古恩的多重世界

勒古恩是一位相当多产的作家,其作品也获得诸多文学奖项,包括雨果奖、星云奖等。这样一位“以文字为业”的作家,为我们勾画、想象出了另外的世界,创造他们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在勒古恩看来,科幻小说并不预测未来,而是描述另一种现实;先知负责预测未来,小说家的职责则是“说谎”。

04
厄休拉·勒古恩的多重世界

勒古恩是一位相当多产的作家,其作品也获得诸多文学奖项,包括雨果奖、星云奖等。这样一位“以文字为业”的作家,为我们勾画、想象出了另外的世界,创造他们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在勒古恩看来,科幻小说并不预测未来,而是描述另一种现实;先知负责预测未来,小说家的职责则是“说谎”。

来源:澎湃新闻|谭俊修 
作为果实的灵魂:莎士比亚的思想版图

莎士比亚可以说是一位“充满灵魂”的写作者,剧中随处可见对灵魂的指涉。而阅读莎士比亚,也如同从思想的果园中摘取一颗最为饱满的完整果实,在它的汁液之中,蕴藏有关于早期现代英国思想史的一整套遗传信息。

来源:文汇报|许小凡  2024/4/23
J.M.库切《幽暗之地》:人性探索之旅

《幽暗之地》的阅读会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深刻含义。这部小说不仅令人反思南非历史和美国历史中存在的错误和残暴行为,更提醒读者,任何当前的行为和决策同样也将被未来的后人以同样的眼光审视。

来源:文艺报|王敬慧 2024/4/22
《浮士德博士》:有其偏颇,也有其深刻性

小说里托马斯·曼描述了莱韦屈恩的父亲,描述了莱韦屈恩的故乡,讲述了莱韦屈恩接触的人和事,讲述了莱韦屈恩创作的音乐,报道了蔡特布罗姆经历的历史事件,表层上是写一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深层里却是在对当前历史做出回应,并非是对先前写过的艺术家题材的意义接续。

来源:文艺报|李昌珂 张若玉   2024/4/10
李洱:从《一千零一夜》开始

在写作意义上,“一千零一夜”让整体变成个体,让模糊变得具体,让整体与个体相融,让模糊与具体交织。“一千零一夜”也让每一个夜晚变成“这一个”夜晚,让每一个故事变成“这一个”故事。由此,永恒以瞬间的形式出现,无限同时意味着有限。

来源:《当代文坛》|李洱 2024/3/21
燕妮·埃彭贝克笔下的历史侧写

这是一种“不得不写”,必须面对个体身份的流变与历史突如其来的断层,从一战到两德统一的整个20世纪,这种状态在德国几乎是持续的,它成为燕妮·埃彭贝克笔下最常见的主题。

来源:澎湃新闻|Dzolan2024/3/19
赫拉巴尔的理想,便是被书籍埋葬

《过于喧嚣的孤独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35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拣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并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赫拉巴尔称自己“仅仅是为了写出《过于喧嚣的孤独》才活着”。

来源:北京青年报|三心 2024/3/15
一个拒绝出生的“人类之子”

法特为告别死亡感到快乐而迷惑,为告别生育感到非常痛苦且执着。聚集细珠的一切行为都失效了,它们仍不断重复注定失败的生育尝试。它们想要繁衍后代,有的法特将对往昔的怀念整理成挽歌,有的法特因不愿生活在一个没有新生儿的世界中而选择放弃永生。

来源:澎湃新闻|余春娇  2024/2/7
埃尔诺的自我书写

在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她探索出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以个人经历为素材,自我书写中蕴含深刻的社会意识和历史意识。本文将从女性写作、家庭叙事和历史书写三个方面来探讨埃尔诺融入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自我书写实践。

来源:《外国文学》|车琳 2024/2/26
古英语《东方奇谭》手稿中的东方想象与怪物生成

以《东方奇谭》为代表的古英语“各色怪物书”绝非仅具有文学猎奇和古书新探的价值;相反,它们是当代读者深入理解盎格鲁-撒克逊人心智及其仍在建构中的主体身份意识的隐秘而宝贵的钥匙。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包慧怡 2024/2/7
略萨真的认同博尔赫斯吗?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在当下喧哗与骚动的舆论氛围里,还能读到这般“和而不同”的君子论剑,可以说是令人如沐春风了。

来源:文艺报|周展 2024/2/7
《狄更斯男孩》:小说中的狄更斯

与肯尼利的其他作品一样,《狄更斯男孩》在复杂的世界中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性光辉。作为一位差点成为牧师的作家,肯尼利通过文学传达了对人性向善的期望。这种期望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他深入挖掘每个人物的善良与努力,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肯尼利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在面对困境时所需要的勇气和坚持。

来源:文艺报|王敬慧 202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