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南方”到“新南洋”: 中国文学新浪潮推介活动走进新加坡
10月1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指导,新加坡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与新加坡作家协会共同举办,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卓尔书店及相关大学支持的2025年“新南方、新南洋”文学交流活动走进新加坡,中国作家陈崇正、学者赵稀方、沈庆利与新加坡文学界人士充分交流,开展了一系列充满文学和思想深度的对话。

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陈崇正、赵稀方、沈庆利与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新华文学》总编辑刘瑞金,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诗人周德成展开对谈,就“新南方”与“新南洋”创作话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极具深度的对话。新加坡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负责人、新加坡作协理事李叶明主持活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理事会主席孔媛女士致欢迎辞,并全程参与对话会。
“潮生四海,心安是家。对潮州文化的书写,是我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作家、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陈崇正首先向新加坡读者介绍了他创作《归潮》《英歌饭》《家在潮州》等“潮人三书”的心得与感受,追溯了作品中绵延的文脉传统,并由此延伸到对中国文坛“新南方”创作这一文学现象的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南昌大学特聘教授赵稀方认为,“新南方”这一新兴文学景观在中国的繁荣,离不开陈崇正等一批代表性作家。他还提到,当年对新马华文文学有重大影响的郁达夫就曾提出“大作家”论,在南洋引发广泛的讨论,“新南方”与“新南洋”写作,在情感和文化上也有着很多天然的连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沈庆利表示,“新南洋”写作有丰富的多元特色及其浓郁的“海洋性”,这一点与“南方之南”或“江南之南”的“新南方”写作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并与中国文化传统里的“南北之争”、“陆海之隔”及“五四”以来的“新旧之别”有着深切渊源。他认为,“新南方”与“新南洋”的交融大有可为,双方也理应多多交流。

对话会上,多位新加坡作家就新加坡的文学景观,及“新南洋”写作的多元性与海洋性的特点各抒己见。在提问环节,有本地作家提问,“新南洋”创作虽然具有丰富的多元性、浓郁的海洋性,但从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发展繁荣角度,还需要哪些关键性条件?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问到,关于“新南方”如何界定,“南方以南”可否进一步扩大?与“全球南方”和文学的“世界性”如何区别?有文学爱好者提出,中国北方也有沿海省份,包括大连、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但为什么“北方文学”更关注土地,新南方文学却更具“海洋性”?几位专家就此进行了坦率深入的交流,相关讨论引发了对话会参与者在思想与观念上的碰撞与思考。
在交流环节,陈崇正回应表示,作为华文文学的创作者,无论在海内或海外,都不能忽视与中国这一最巨大的文学市场和读者群的联系;而“新南方”之所以更具海洋性特色,除了写大海、写海岛、写海上生活等,还有先辈们下南洋与“过番”的历史,以及由这段历史所形成的对故乡、对家的眷恋,以及无比鲜活的一个个与“过番”相关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往来密切的历史和当代关系,必然构成滋养未来“新南方”和“新南洋”写作的重要灵感源泉。

在对话总结环节,李叶明表示,“新南洋”写作在充分发挥其多元性、海洋性的优势,以及对接更广阔的文坛与市场后,只要能再多出几位“大作家”,就一定会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这正是各国文坛理应加强交流、加强互动的原因,也是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倡导的“中国文学新浪潮”海外推广活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连续两年举办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