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文学》2019年科幻小辑评论
此次评论的三篇小说来自《人民文学》2019年11期科幻小辑,作者分别是凌晨、罗隆翔和夏笳。
-
郭曰方:我在科学诗创作中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文学皇冠上最灿烂的宝石。
-
《呼吸》:与姜一起思考熵增宇宙
原标题:与姜一起思考熵增宇宙 ——评特德·姜科幻选集《呼吸》 《呼吸》 作者: [美] 特德·姜 译者: 耿辉 / Ent / 李克勤 / 姚向辉 译林出版社 2019年12月 美籍华裔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呼吸》(Exhalation),收录了他从2007年至2019年的9部小说(其中5篇曾在2015年译林出版社简体中文版《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中收录)。
-
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
微软小冰出版诗集给诸多领域带来新挑战:法律上的版权问题、社会学层面的伦理问题、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写作学上的主体独创与结构化写作问题。
-
李杨:《三体》与“文学”
摘要:《三体》对民族国家意识、线性时间与历史意识以及人性基本元素如道德、责任、信仰、文明的全面解构,构成了对“当代文学史”乃至“当代文学”的挑战,亦为“文学”认识自身的历史性,为文学的自省与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
科普创作经验谈:技巧、原则与怀疑精神
一、四个半法门 我的科普技巧大致可归纳为“四个半法门”。
-
疫情之下图书为啥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与疫情有关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热切关注。
-
马传思《蝼蚁之城》:非典型的典型青少年科幻
科幻作家马传思说他的《蝼蚁之城》是一部写给初中生读者的青少年科幻小说。
-
吴岩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科幻圈专注于科幻学术研究的,很少有不知道吴岩老师的,因为他是近些年来,始终引导中国科幻领域学术研究的带头人,也是一直在开拓新科幻研究方向的领路人。
-
2019年中国科幻图书盘点:全面勃发,多元绽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科幻蜿蜒发展的第70个年头。
-
韩松: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
一、高概念 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概念”。
-
李云雷:打造当代通俗文学经典
核心阅读 严肃文学也可写得通俗,通俗文学亦可成就经典,大众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才是文学的理想境界 当前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巨大优势:一是创作者与读者数量巨大,二是类型的成熟与多样化,三是代表性作家作品不断涌现,四是与读者充分交流互动 如何突破固有模式,融入个人独特创造,考验着一个作家的本事和胆识。
-
重读韩松《医院》:在鬼魅徘徊之地
原标题:在鬼魅徘徊之地——重读韩松《医院》 科幻作家韩松的长篇小说《医院》,不仅有着独一无二、无法模仿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如悬棺一般封存着我们的社会记忆。
-
张劲硕:别忘了,今年是鼠年
张劲硕,博士、研究馆员。
-
疾病书写与科幻的本质特征
自从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始终面临自然的威胁,地震飓风大雪火山可以远远避开,疾病却始终与我们如影随形,直到现代科学出现之前都无法窥其究竟,所以成为“生老病死”中重要一面。
-
《记忆偏离》:现实的偏移即是幻想的起点
《记忆偏离》 作者:吴楚 作家出版社 2019年12月 202X年,一种诡异的“记忆综合症”在沿海Y市爆发,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记忆偏离”:患者的记忆与“客观真实”存在极大偏差,而所有患者的记忆世界都是互通的。
-
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限高架”:非生命性的拟幻象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
-
陈楸帆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陈楸帆是最早打入美国科幻杂志的中国作家之一。
-
《中央星站》:献给多元文化的未来之诗
原标题:身份、空间和血统:献给多元文化的未来之诗——拉维·提德哈《中央星站》评论 《中央星站》 作者: [以] 拉维·提德哈 译者: 陈阳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1月 “她的名字消失了,就像钥匙和袜子消失了一样。
-
从明天起,关心花草和树木
平日里接触的多是专业论文,习惯了冰冷的文字,那些幼年甚至青年的淡然恬适的氛围都遥远得不能想象了。
关键词:  《植物让人如此动情——枝言草语》《植物让人如此动情——植物哲学》书评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