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摘星》:元素堆砌的推理科幻

来源:“星云科幻评论”微信公众号 | 旧书  2020年03月06日08:40

原标题:元素堆砌的推理科幻——长篇科幻小说《摘星》评论

《摘星》

作者:付强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年8月

高云所在的Dust小队接收到一个任务——穿越九千万光年之外的虫洞,在晶体组成高等文明的守护下,把一颗名为Paradox(悖论)的“行星”偷回来。任务行进中,高云同时背负着保护方慧和杀死方慧两派截然不同的秘密任务。在其无法抉择时,飞船中又发生了太空密室杀人案,每个角色的秘密都在渐渐浮出水面。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即将面对的晶体文明更加危险叵测……

作为读者的我在阅读之前,对作者付强的了解并不多,大概知道这位同时是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迷的北大物理学博士,以“推理科幻”为特色活跃在近几年新一批的国内科幻作家当中,此前就有《时间深渊》《孤独者的游戏》作品。在中文科幻写作的领域中,能写“推理科幻”的作者好像寥寥无几,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青少年科普为己任的叶永烈《科学福尔摩斯》系列和绿杨的《鲁文基探案》系列之后,中文“推理科幻”似乎成了空白。近几年能读到的好像只有负二《时间中的侦探》和宠物先生《虚拟街头漂流记》等为数不多的长篇作品。

付强的这部《摘星》据说是星际战争+硬核科幻+“付式推理”的鸿篇,在阅读之前我的期待值还是不低的。读毕之后我发现,《摘星》某些方面,比我想象的还要给得多;某些方面,又比我预期的还要缺得多。

首先,我们来拆分一下构成《摘星》的众多元素:

故事舞台:星际战争

把星际战争作为舞台背景应该是太空歌剧最常见的设置。《摘星》开篇这种铁骨铮铮、血脉喷张的叙事氛围,一度让我误以为这是一篇比较纯粹的军事科幻。但实际上,作者只是拿来做了一个引子。角色马上接到任务,而这个任务就指向了作品的走向——“深空探索”。

· 麦高芬:摘星

“它并不是一颗行星,而是未知文明建造的,直径为0.7个地球的小型戴森球。探险队降落在行星上,对它的内部进行了勘测。然而那里并没有固体内壳,而是未知的、人类科技无法解析的空间。根据科研界的主流观点,paradox的内部是宇宙诞生初期,高等文明大战后的遗迹。”

人类近几年的科技突飞猛进也是由于从这颗行星的内部获取到了不少无法理解但可以直接应用的未知科技,即使有“晶体文明”的守护,去摘下这颗星是全宇宙各方势力趋之若鹜的。

不得不说这个麦高芬设置得教人心驰神往。但比较遗憾的是,第一次去探索paradox的探险队的故事,在《摘星》中并未有前情提要,如果能加篇幅演绎出来,可能会是一场阿瑟·克拉克“与拉玛相会”式的冒险。

技术细节的描绘

《摘星》中的战斗,某种意义上说,会让部分硬科幻迷挺嗨的,因为全是过硬的天体物理学和材料学知识的想象力展开。让我想起写了Eschaton系列的查尔斯·斯特罗斯(Charles Stross),古典太空歌剧大拿。他的小说里,硬如磐石的技术点子如爆炸一般呈现,信息量大到读者的脑力完全不够用。

但这位大师在国内短暂引进了两本著作后反响平平,其实这样的写作虽然能让小部分人读嗨读爽,但对于绝大部分读者,哪怕是很多资深科幻迷来说“门槛过高”、“全是生造的名词读着太累”。我能理解北大物理学博士毕业的付强在技术细节上的执着,但是学会有的放矢其实比通篇炫技要更平易近人。直白点说就是,即使是写硬科幻,也不要一硬到底,不然还真挺硌人的……

作者的喜好:机甲

扉页就是作者献给萝卜(机器人)动画和游戏的告白。似乎让这个故事捎带着一些二次元的属性。但是很遗憾,机甲并未在故事中占据太大的存在感。作者的喜爱归喜爱,但读者我所能记住的只是三台机甲的英文名就是扑克牌中的花色而已。连机甲的外形都没有着太多笔墨,机甲之间也没看出鲜明的风格对比,战斗中更是被各种科技名词堆砌夺走了注意力,导致完全忘记了机甲的存在。所以当看到机甲,期望有如同《环太平洋》电影中震撼的战斗来向大师们致敬、以此表达创作者的爱这样的期待落空了。

悬疑性:每个人物的隐藏身份

显然,作者在故事悬疑性的设置应该是拿手好戏之一。前期丢出包袱的同时做好铺垫、后期揭开真实身份并且以此推进剧情。但是作者恰恰却是在这个擅长之处栽了跟头——在叙事编排上有些模糊,或者说混乱,经常在一段激烈的战斗中插一段回忆……这种非常日漫式的手法太容易翻车。本来故事节奏就很快,我多次读着读着就分不清时间点,一头雾水。加上在章节结构上作者还为了增加悬疑性做了手脚,更是让读者捋不清。

但我比较佩服的是,作者在需要同时完成这么多任务的情况下还安排了一出叙述性诡计。(作者注:叙述性诡计,推理小说技巧,指的是作者利用文章结构或文字技巧,把某些事实刻意地对读者隐瞒或误导,直到最后才揭露出真相,让读者感受难以形容的惊愕感。)但是由于叙事混乱,叙述性诡计要倒推的话,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读到此处,读者恐怕已经失去了兴趣。

经典推理:密室杀人

一场激战之后,船员之一伊迪萨被发现死在自己舱室的浴室中,房间反锁,尸体表面无弹痕,内部器官却大量出血,死因居然是一颗并未爆炸的子弹卡在的死者喉咙的主静脉之中。变格背景、本格杀人。而且故事还做了两重反转。在推理方面,作者和故事中的科幻设定做了很漂亮的结合,这是值得表扬的。也是故事中最能让我逐字逐句阅读的部分。虽然谜底中某些细节对于读过理查德·摩根的《副本》的读者来说能猜出一小部分,但也还算是新鲜。

硬科幻内核:晶体智慧生命

比起杀人推理的真相,作者用最后几章呈现的“无限大二维晶体”世界更让我惊喜一些,甚至让我想起《死神永生》最后程心、关一帆和智子共同生活的647号小宇宙。巧合的是付强的这则故事里,也是一男一女和一名人工智能共同生活在这个“世外桃源”。或许又一重对大刘的致敬。以及最后摧毁这个“晶体世界”之前的思考也模仿到了些阿瑟·克拉克的某些神韵。

一部小说,元素众多,其实对于作者本身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各个元素拿捏恰当的话,我们会看到一个眼花缭乱异彩纷呈的故事。与此同时,元素过多,作者能力有限的话,很容易顾此失彼,同时让因为其中某个元素慕名而来的读者有种上当受骗之感。《摘星》给我的感觉,介于两者之间。

初读《摘星》,有些查尔斯·斯特罗斯的味道,点子层出不穷,作者以自己的学识和想象力在华丽地炫技。读到后来的推理桥段,又非常理查德·摩根,结合变格设定来做本格的谜底叫人佩服。

但成也于此,败也于此。大量的元素拼接导致字里行间信息量过大,过快的行文节奏和纷繁复杂的人物背景让整个故事混乱不堪,导致原本设计的精彩反转也四分五裂。读者能感受到作者那种喷涌而出的创作欲望,但阅读体验确实还是不太及格。整本书下来,只有几个篇章能流畅通读、留下印象。一言以蔽之,这本长篇小说里,作者的叙事能力支撑不起他的野心。如果作者能忍痛割爱,拿掉几个元素,以更加平易近人的笔触来书写,可能故事的阅读体验能好很多吧。

话说回来,中国的推理科幻确实过于空白,目前能有这么一部哪怕不太成熟的《摘星》也是值得鼓励的。另外,以作者付强的头脑和学识,朝着中国理查德·摩根的方向努力,或许有朝一日能实现也说不定。

【作者简介】

旧书,科幻迷,嘴上说着要下科幻这辆大巴士很多年,但始终没下去。索性就爱一辈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