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局促的宇宙,狭隘的英雄 ——评威尔·麦金托什《地球副本》

来源:“星云科幻评论”微信公众号 | HeavenDuke  2020年03月05日09:16

作者: [美] 威尔·麦金托什

译者: 王焱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未读出品

2019年7月

弗勒抬头看着摩天大楼,盯着那面陡峭的高墙看,他感到头晕目眩,还有点儿恶心。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穿着自制的降落伞从上面跳了下来。不过要是重来一遍,他依然会义无反顾地从上面跳下来。

流行小说领域有一个万人唾弃但又销路极佳的套路,名为“鲜血与雷鸣”(Blood And Thunder),大意是充满冲突和惊险情节的暴风骤雨一般的故事。以畅销写作指南里常常提到的“英雄之旅”为基础,这类作品的模式基本逃不过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以及矛盾的不断升级放大。

以丹·布朗的小说为例——该作者的所有小说都遵循几乎完全相同的演进模式:主角一开始卷入一个惊天阴谋,起手一定是遭遇生命危险,接着在不断逃离杀手的追踪的过程中,逐渐破解眼前的一个又一个谜团,直到解开惊天的大阴谋,或拯救民族/国家/世界,或揭示真相警醒世人。主人公面临的小危机到这时,也差不多尘埃落定了。

丹·布朗的《本源》已经扑街了。造成这样结果的核心原因之一便是:随着读者的阅读量逐步提升(其中还要包括好莱坞电影的阅片量),读者已经越来越能够预料到这类作品的展开。于是,为了满足口味越来越刁的读者,流行小说作家们自然会想方设法去跳出窠臼,创造出一些不同的故事模式来。在这些创新之中,不乏精彩之作,诸如保罗·巴奇加卢皮颇有《毒枭》色彩的《水刀子》和《发条女孩》。

不幸的是,同样是采用不同的叙事模式,威尔·麦金托什的这本《地球副本》却并没能带来更佳的阅读体验。它采用了一种十分糟糕的情节展开模式,从大矛盾写起,以小矛盾告终,致使故事中人物所处环境产生的危机感不断遭到稀释。这部厚达近500页的大部头也因此在一个悬念十足的开篇过后,随着情节展开,越发显得空洞乏味。

原版封面

从《地球副本》的故事框架上能够看出麦金托什这位创意写作班出身的职业作家的野心——故事采用了双时间线叙事,一条主线始于灾难的开端(我们称之为A线),一条主线则发生在灾难前(我们称之为B线)。看到这里,有经验的悬疑故事读者一定会料到,在未来的某处,AB两线一定能够汇合在一起,同时B线的后续展开一定会指向A线的成因。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两条线都大致发生了什么事——在A线,主角弗勒(Faller)在街头醒来,迅速发现世界变成了一座破碎的空岛。幸存者很快共同上演了一部教科书级的末日生存大戏。而在B线,以彼得和乌戈两位诺贝尔奖等级的科学家为首的小精英团伙正在想方设法解决两项威胁人类生存的危机,分别是瘟疫和世界大战。

两条故事线都颇为引人入胜,A线胜在怪诞世界为读者带来的新鲜感上,B线的核心矛盾则在一开始与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关联薄弱——彼得设计了万能复制机,甚至能把生命体丢进去克隆;乌戈则是一名生物学家,一直在研究针对瘟疫的解药。由此出发,麦金托什在接下来的故事里确实还是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惊喜的:在A线,读者顺理成章便能想到唯一的出路便是跳出空岛边缘,进入深空探索究竟;但是在抵达第二座空岛时,岛上却开始出现许多外貌雷同的陌生人。至此,“空岛世界”的基本法则得到了确立——有多座浮空岛屿,有很多克隆人,所有人都失去了记忆。同时,作者也借此告诉了读者:这个世界并不是被炸成碎片的地球,因为其世界法则似乎并不遵循我们所熟悉的物理定律。从引导读者解谜的角度看,这条线的展开是成功的。

尽管如此,但是从第二座空岛开始,整个故事便开始一路向着索然无味高歌进军了。其主要问题在于:AB两线都缺乏惊喜。在A线中,弗勒和空岛世界的其他住民几乎没有什么特殊的交集,不过是在重复着“坠落—着陆—进入新的幸存者营地—坠落”的循环而已;而在B线中,世界级的危机又似乎不过是背景板而已,作者的笔墨大多被耗费在描写科学家们的私交上了。

为了挽救这种颓势,麦金托什开始试图分别在两条故事线里加入新的冲突。在B线里,这始于彼得和乌戈共同好友的突然患病。这确实解决了B线冲突不足的问题,也让几个人物之间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生动,甚至还创造了一个大转折——解决了瘟疫的人不是乌戈,而是彼得。他用他的复制机克隆了他和乌戈共同的朋友,而这位朋友本来已经染病濒死。

不幸的是,这种处理方式在本书中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尽管它为B线带来了一个颇为出人意料的转折,却点破了A线中的核心谜团之一——我们至少已经可以猜测到,克隆人是怎么来的了,但是故事却还没有行进到全文的二分之一。

而故事的剩余中间部分也暴露出几乎同样的问题。A线始终停留在同样的巡回里,在读者眼中,这个架空的异样世界几乎停止了继续生长,就好像探索异世界的绘图师刚刚走出新手村,却忽然间发现世界地图已经绘制完毕了一般。而在B线中,在上文提到的那个“补丁”却把这条线的矛盾从世界危机引导向了彼得和乌戈的私人恩怨,致使抛向读者的核心疑问之一“人类危机是如何遭到化解的?”在无形中烟消云散了。

日文版封面

于是,当作者终于向我们揭露了谜底——乌戈带着满腔怨恨向人类社会释放了他发明的遗忘病毒,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战争;而彼得为了拯救人类,制造了一个奇点,创造了虚空中的空岛宇宙。作者回答的问题不过是A线中世界的成因而已。在读者的心目中,这个故事中的最大危机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而雪上加霜的是,即便是对这个“空岛宇宙”成因的解释,读者也依稀能够猜出大半。至少我看到这里时,并没有产生阅读斯蒂芬·金的《一切混乱的终结》(一篇展开类似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废土》一书中)时的浑身发麻的惊悚感,不过只是在心里默念了一声:“哦。”

更令人扼腕的是,B线到此便告一段落了,在剩下的A线里,重拾了回忆的彼得带着他的克隆人开始和乌戈的军团作战。这本该是全书的高潮,但是不论是彼得还是乌戈,其行动目的都不是恢复原本的地球环境。彼得的目标依然是逃亡,乌戈的目的仍旧是报复。于是,这场克隆人战争就此沦为了一个冗长乏味的闭环。故事中的角色们仿佛被困在迷宫中的猫和老鼠,互相厮杀,绕来绕去,却始终无法再制造出新的惊喜。唯一显而易见的核心矛盾,不过是从B线开篇便一直延续至此的两名科学家的私人恩怨而已。

在故事的结尾,伴随着彼得重新释放遗忘病毒,私人恩怨也就此烟消云散。这个故事又一次尴尬地回到了它的起点。它所抛出的所有矛盾、所有谜题,都虎头蛇尾地被作者强行画上了句号。

而除了剧情上的问题外,故事中对科学原理的解释也非常草率。彼得制造的复制机的工作原理暂且不提,奇点究竟为何制造出了空岛世界?作者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解释,只是随随便便地抛出了这样一个公理般的结论——有了奇点,就能创造出物理规律怪诞脱俗的新宇宙。在成熟的科幻读者的眼中,这就好比某个臭名昭著的量子按钮一样:“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对本书的评论可以就此打住了。事实上,本书中出现的问题却并非个例。获得了2019年雨果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的《计算之星》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这种创作模式让人不禁怀疑:同年世界科幻大会上各位科幻编辑所指出的现今科幻作家“勇敢地努力改善世界”的潮流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时势确然如此,那么,《地球副本》大概不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毕竟,读者想看的是对英雄拯救世界的歌颂,对恶人毁灭世界的讽刺,抑或对罗生门般的众生相的反思,而非一个空间局促的宇宙,或一个视野狭隘的英雄。

【作者简介】

HeavenDuke,纯粹幻想系作者,《科幻百科》公号创始人,梦想做一只网络爬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