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系大乐透》:科幻大师的初试啼声
原标题:科幻大师的初试啼声 ——菲利普.迪克和他的《太阳系大乐透》 《太阳系大乐透》 作者: [美] 菲利普·迪克 译者: 魏春予 出品方: 科幻世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年3月 《太阳系大乐透》是菲利普·迪克人生中第一个长篇。
-
陈楸帆:赢家的故事里,那些成为代价的人被刻意忽略了
中国这几年流行一个词叫“人生赢家”,非常值得寻味。
-
林天强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林天强 我们今天介绍这位跨界奇人,跨越科幻、影视、文化创意、城市经济规划、互联网产业研究等多个领域,并且在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
请给“科普文学”一席之地
一 谈起科普,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科普作品就是科技知识浅说文章的代名词。
-
大教堂和飞鸟:评《莫比乌斯时空》
《莫比乌斯时空》 作者:顾适 新星出版社 出品:八光分文化 2020年3月 在若泽·萨拉马戈的《修道院纪事》中,曾经出现了两项旷世奇伟的超级工程:其一是葡萄牙国王倾全国之力搭建的宏伟修道院;其二是一名疯子神父、一名断手老兵和一名女巫靠收集人的灵魂来和以太相互作用,形成升力,从而飞向天空的机械大鸟。
-
《创造性:人类创新的科学》:科学透镜下的天机
原标题:科学透镜下的天机 文以成卷,书以载道。
关键词:  《创造性:人类创新的科学》黄鸣奋荐书世界读书日创造性2020-04-23
-
顾适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前面一段时间采访的作者都是男生,已经有读者问了,我们美丽的女科幻作者在哪里?好吧,今天就先介绍一位如同古典交响乐的知性美女——顾适。
-
宇宙浩渺,寻不尽中国味道
科幻中国系列 主编:董仁威 超侠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20年2月出版 长时间以来,科幻作品都被戴着“舶来品”的帽子,似乎鲜有中国味道。
-
宝树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说起新生代科幻作家,有一位奇人不可不提,靠《三体X:观想之宙》在科幻圈出道,一出道就在极短时间内高产了一大批高质量科幻小说的——宝树。
-
《下町火箭》:火箭味儿的鲜鸡汤
作者: [日]池井户润 译者: 吕灵芝 新星出版社 2019年8月 《下町火箭》是日本作者池井户润的小说,2011年获得日本文学大奖“直木奖”。
-
《人民文学》2019年科幻小辑评论
此次评论的三篇小说来自《人民文学》2019年11期科幻小辑,作者分别是凌晨、罗隆翔和夏笳。
-
郭曰方:我在科学诗创作中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是文学皇冠上最灿烂的宝石。
-
《呼吸》:与姜一起思考熵增宇宙
原标题:与姜一起思考熵增宇宙 ——评特德·姜科幻选集《呼吸》 《呼吸》 作者: [美] 特德·姜 译者: 耿辉 / Ent / 李克勤 / 姚向辉 译林出版社 2019年12月 美籍华裔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呼吸》(Exhalation),收录了他从2007年至2019年的9部小说(其中5篇曾在2015年译林出版社简体中文版《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中收录)。
-
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
微软小冰出版诗集给诸多领域带来新挑战:法律上的版权问题、社会学层面的伦理问题、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写作学上的主体独创与结构化写作问题。
-
李杨:《三体》与“文学”
摘要:《三体》对民族国家意识、线性时间与历史意识以及人性基本元素如道德、责任、信仰、文明的全面解构,构成了对“当代文学史”乃至“当代文学”的挑战,亦为“文学”认识自身的历史性,为文学的自省与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
科普创作经验谈:技巧、原则与怀疑精神
一、四个半法门 我的科普技巧大致可归纳为“四个半法门”。
-
疫情之下图书为啥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与疫情有关的虚构和非虚构作品,引起了读者的热切关注。
-
马传思《蝼蚁之城》:非典型的典型青少年科幻
科幻作家马传思说他的《蝼蚁之城》是一部写给初中生读者的青少年科幻小说。
-
吴岩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科幻圈专注于科幻学术研究的,很少有不知道吴岩老师的,因为他是近些年来,始终引导中国科幻领域学术研究的带头人,也是一直在开拓新科幻研究方向的领路人。
-
2019年中国科幻图书盘点:全面勃发,多元绽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科幻蜿蜒发展的第70个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