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松: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
一、高概念 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概念”。
-
李云雷:打造当代通俗文学经典
核心阅读 严肃文学也可写得通俗,通俗文学亦可成就经典,大众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才是文学的理想境界 当前我国通俗文学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巨大优势:一是创作者与读者数量巨大,二是类型的成熟与多样化,三是代表性作家作品不断涌现,四是与读者充分交流互动 如何突破固有模式,融入个人独特创造,考验着一个作家的本事和胆识。
-
重读韩松《医院》:在鬼魅徘徊之地
原标题:在鬼魅徘徊之地——重读韩松《医院》 科幻作家韩松的长篇小说《医院》,不仅有着独一无二、无法模仿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如悬棺一般封存着我们的社会记忆。
-
张劲硕:别忘了,今年是鼠年
张劲硕,博士、研究馆员。
-
疾病书写与科幻的本质特征
自从文明诞生以来,人类始终面临自然的威胁,地震飓风大雪火山可以远远避开,疾病却始终与我们如影随形,直到现代科学出现之前都无法窥其究竟,所以成为“生老病死”中重要一面。
-
《记忆偏离》:现实的偏移即是幻想的起点
《记忆偏离》 作者:吴楚 作家出版社 2019年12月 202X年,一种诡异的“记忆综合症”在沿海Y市爆发,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记忆偏离”:患者的记忆与“客观真实”存在极大偏差,而所有患者的记忆世界都是互通的。
-
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限高架”:非生命性的拟幻象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
-
陈楸帆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陈楸帆是最早打入美国科幻杂志的中国作家之一。
-
《中央星站》:献给多元文化的未来之诗
原标题:身份、空间和血统:献给多元文化的未来之诗——拉维·提德哈《中央星站》评论 《中央星站》 作者: [以] 拉维·提德哈 译者: 陈阳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11月 “她的名字消失了,就像钥匙和袜子消失了一样。
-
从明天起,关心花草和树木
平日里接触的多是专业论文,习惯了冰冷的文字,那些幼年甚至青年的淡然恬适的氛围都遥远得不能想象了。
关键词:  《植物让人如此动情——枝言草语》《植物让人如此动情——植物哲学》书评2020-03-19
-
科幻小说中的流行疾病
传染病是科幻作品中的常见题材。
-
荒诞未来主义的叙事历险
《人形世界:异人行》 作者:七马 青岛出版社 出品:火星小说 2019年7月 引言 网络幻想小说《异人行》原载于“火星小说网”,实体书由青岛出版社于2019年7月出版,它是青年作家七马正在进行的“大图景奇幻小说”《人行世界》系列创作计划中的第一部(第二部名为《痴人行》,目前也在“火星小说网”连载)。
关键词:  《人行世界:异人行》书评科幻2020-03-17
-
发现中国科幻的那些闪光点
初见宋明炜老师,是2010年7月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新世纪十年文学研讨会上。
-
在类型夹缝中寻找新突破
《人间弃子》 作者:盛兴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品:雁北堂 2019年10月 随着这两年的科幻热,越来越多的类型文学作者投身到科幻写作的行列。
-
江波访谈: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在笔者看来,江波老师是个标准的理工男,认真,逻辑,自省。
-
《摘星》:元素堆砌的推理科幻
原标题:元素堆砌的推理科幻——长篇科幻小说《摘星》评论 《摘星》 作者:付强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年8月 高云所在的Dust小队接收到一个任务——穿越九千万光年之外的虫洞,在晶体组成高等文明的守护下,把一颗名为Paradox(悖论)的“行星”偷回来。
-
局促的宇宙,狭隘的英雄
作者: [美] 威尔·麦金托什 译者: 王焱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未读出品 2019年7月 弗勒抬头看着摩天大楼,盯着那面陡峭的高墙看,他感到头晕目眩,还有点儿恶心。
-
“十七年”科幻:从幻想到现实的中国速度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总是与各种既定的标签捆绑,使得“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深陷于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泥沼中,逐渐显现出被尘封的“孤岛”感。
-
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王晋康 问答 1.科幻作家眼中如何看待瘟疫? 王晋康:疾病包括传染病是人类不可豁免的痛苦,不管医学如何精进,人类都得永远与其相伴。
-
打开生命奥秘的上帝之门
NCP、RNA、DNA、SIRS,此类生命科学名词成了近期的高频词,大众似乎都在上着科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