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学士遗风
道光年间登上政治舞台的朱熹后人朱凤标,历任三朝,官至大学士,他一生清正廉洁,且主张抗英,有崇高民族气节。
2022-12-02
-
唐代的四位崔姓诗人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诗人辈出,王、张、李是汉族大姓,三姓中涌现了不少杰出的诗人。
2022-12-01
-
黄霖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发扬踔厉,赓续传统 众所周知,复旦大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至20世纪中期走向兴盛,研究优势已形成。
2022-12-01
-
旧体诗对早期新诗变革的影响再探
晚清以来,“以新为美”的价值追求让新文学渐次走到了历史前台,新诗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在现代报刊上频频露脸。
关键词:  现代文学2022-12-01
-
林那北:浔阳江头那一夜
马蹄敲击着地面,不太急。
2022-11-30
-
古诗文中的乳及乳制品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云: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022-11-30
-
自吹自擂:宋太宗的“真假”战功
宋人口中盛赞的“祖宗家法”之“祖宗”,一般是指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兄弟。
2022-11-29
-
胡适和他的翻译小说
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中心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堪称纵横教学两界的超级文化偶像。
关键词:  胡适2022-11-29
-
么蔼光与李赓俞的故事
《寻常百姓家》,么书仪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9月 1942年末,23岁的么蔼光漂泊在外,他给不知自己下落的妻子李赓俞写了一封长信。
-
《天工开物》: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强调,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
刘福春:从史料到文献
我无力对1990年代的史料工作做一次全面的梳理,所能做的只是谈谈我的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2022-11-25
-
唐克扬:寻找洛阳桥
就在一个南方也罕见的炎热下午,我又路过福建泉州。
2022-11-25
-
商山四皓与隐士文化
“商山四皓”作为一个特定历史人群,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其“隐士”身份。
2022-11-24
-
“读周”与“看张”
有道是“无巧不成书”,事实上世上本无那么多的“巧”,为了成书而制造出许许多多的“巧”来,所谓“恰巧”者,多半是对偶然性的放大,事后的追认,隐然有把偶然说成必然的意思。
2022-11-24
-
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古籍需不需要今译?或者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这实质上关涉到古籍今译的基本性质和根本目的,也是从事古籍整理的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022-11-23
-
明代文人的书画与行医
《太医院吏目沈君传》载于明顾苓的《塔影园集》。
2022-11-23
-
踢个球,好大的“阵仗”
都说足球是圆的,原因挺简单,因为地球是圆的。
2022-11-23
-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
东晋时期“淝水之战”的两大主角谢安和谢玄叔侄,趁闲暇时家人聚会,作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2022-11-22
-
对客烹茶更细论——《红楼梦》里的一次茶会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
-
《北风行》的文理矛盾
古来多征战。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