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赵家璧先生的心愿

      今年是赵家璧先生诞辰110周年,我想起了一件事。

    2018-11-25

  • 朱自清诞辰120周年:于秋水长天处寻味

      原标题:于秋水长天处寻味——写在朱自清诞辰120周年之际 世人眼中,朱自清是诗人、学者、散文家,也是战士。

    2018-11-23

  • 王力:语言学家爱写杂文

      我对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充满好奇。

    2018-11-22

  • 冯氏三兄妹的家风

      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点,更是一个人无尽的情感所在和精神牵挂。

    2018-11-22

  • 忆李希凡先生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山东大学读哲学专业时,学余喜读红学书籍,对一些典故亦颇熟悉。

    2018-11-21

  • 钱锺书:前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术

      原标题:钱锺书是怎样炼成的:前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术 最新一期的“奇葩说”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大意是:如果能把全人类的知识装进芯片实现共享,让每一个人都变成知识分子,你会支持这样的技术吗? 这个命题实际上包含着致命的偏见,好像知识能被固化成某种和人类主体无关的外部工具一样。

    2018-11-20

  • 陶渊明是否真的不为世俗所累

      陶渊明自南朝被“人德”化以来,至宋时愈加圣化,被誉为“高简闲靖,晋、宋第一辈人”。

    2018-11-20

  • 胡也频史料二题

      集外小说《角喜发传》 胡也频的中、短篇小说生前多有结集出版,如《圣徒》《活珠子》《往何处去》《诗稿》《消磨》《牧场上》《三个不统一的人物》《四星期》等。

    2018-11-19

  • 柔石:坚贞不屈的文化战士

      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社会最黑暗时期,活跃着一批救国救亡的进步文化青年。

    2018-11-19

  • 鲁迅的公务员生涯

      常人印象中,鲁迅是25岁(190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因幻灯片事件受刺激,愤而弃医投身文学事业,发愿用文学唤醒国人。

    2018-11-19

  • “嗜好”给刘文典惹的祸

      学人章玉政出于对乡贤的尊崇,专事研究刘文典十数年,出版了《狂人刘文典》《刘文典年谱》《印象刘文典》,可谓用心专深。

    2018-11-19

  • 《背影》背后父与子的故事

      今年是朱自清诞辰120周年,那个浦口车站月台上父亲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

    2018-11-16

  • 曹雪芹家世与吉林乌拉的历史渊源

      1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曾参与康熙主持的《皇舆全图》的测量和绘制。

    2018-11-16

  • 何春晖:致查先生的信

      亲爱的查先生: 您真的走了吗?小妹至今我仍不愿相信。

    2018-11-16

  • 黄维樑:我与金庸的三类接触

      我正在成都讲学,讲到《鬼雨》,讲到“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坚”、“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讲到《鬼雨》所写的“莎士比亚最怕死……千古艰难唯一死,满口永恒的人最怕死……”,讲到《红烛》的“烛啊越烧越短,夜啊越熬越长”——10月30日晚上八时许,手机铃声响了(演讲前忘记关掉手机),一位朋友来告,讯息有如武侠小说中“夺魂铃”那样遽然惊示,金庸先生离世了。

    2018-11-16

  • 马瑞芳:宽厚幽默大师兄李希凡

      毛泽东赞赏过的“小人物” 2010年北京电视台编导打电话,邀我参加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全国首映式。

    2018-11-15

  • 送金庸先生远行:皆是风雪夜归人

      金庸先生上个月去世,文星陨落,媒体纷纷报道,锦绣文章如云,推崇、轻蔑乃至贬斥的各个声部齐奏,金庸身份复合的一生也禁得起多种角度的深入解说。

    2018-11-15

  • 眉间尺为什么信黑色人?

      我清楚记得2011年秋初登大学讲台与学生讨论《铸剑》,有一位女生站起来发问:“眉间尺为什么那么信任黑色人,仅凭黑色人几句话就把头割下来给了他?”此后,我与每一届新生讨论《铸剑》,他们总是首先提出这个问题。

    2018-11-15

  • 杜甫和庾信的隔世情怀

      秦观在《韩愈论》中评价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

    2018-11-15

  • 金庸的功夫 世人只识得一半

      作者李以建(右)在金庸身边工作二十余年 编者按:昨天在香港举行金庸先生告别仪式,全球华人世界同悼。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