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苏州的“外来者”陆文夫聊天
到今年7月,作家陆文夫先生去世已14个年头。
-
汪曾祺的“批评文学”意义何在?
原标题:激活文学批评的审美品格——谈汪曾祺“批评文学”的当代意义 什么是“批评文学”?在中国新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对其进行论述的是周作人,尽管他没有明确提出“批评文学”这个概念。
-
徐怀中:假如从不曾有过公刘的诗
回想解放战争后期,全国各地大量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加入人民解放军滚滚洪流,不仅大大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进军步伐,也为日后新中国建设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准备。
-
张炜:斑斓的《楚辞》,瑰丽的南国
绚烂斑斓的《楚辞》 《楚辞》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瑰丽的个人创造,其诞生的时空通常被称之为“战国”。
-
莫砺锋:杜甫的意义
原标题:中国人必读的一本诗歌——谈杜甫的文化意义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影响早就逸出文学之外,逸出诗歌之外。
-
剧作家老舍:稻花香里说丰年
1949年之前,老舍是一位小说家,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名满天下。
2019-08-02
-
李白在幽州的“十二时辰”
因《长安十二时辰》热播,令盛唐时期的长安风貌为观众所熟悉。
-
治学过程中,经验和头脑缺一不可
1 王力是海内外闻名的语言学大师。
-
青春的记忆何以永不褪色
动笔于1953年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是作家王蒙的处女作,因为历史原因,直到1979年才正式出版。
2019-08-02
-
沈从文与松枝茂夫的友谊
1982年沈从文在东京与日本学界座谈 近日到扬州办事,顺路去了边城书店,进门就看见了日文版的《边城》,日本文学研究家及汉学家松枝茂夫翻译的。
-
高邮,汪曾祺文学地理
一九九一年,汪曾祺在故乡高邮的运河上 一个作家,因为作品,掀动了一座城。
-
记忆深处的李心田
说起军旅作家李心田这个名字,一般文学界的朋友都耳熟能详。
-
鲁迅早期“思士”概念及其蜕变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使用了“思士”一词,用来说明古代知识分子的懦弱和无为。
-
牛汉的“简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7月出版的《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及书后附录的史佳、李晋西整理的《年谱》,为我们呈现了“把生命的火焰塑形为诗”“让每首诗都燃烧尽自己”的著名诗人牛汉“用全身心向命运搏击”的一生,不过关于牛汉的生平经历的具体节点有的叙述并不具体。
-
卢新华的反思与探索
卢新华在云南临沧讲学与采风 1978年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短篇小说《伤痕》让卢新华从此进入中国文学史。
-
凌力:在浩瀚无垠的历史中寻求崇高精神
凌 力(1942.2.13—2018.7.18) 《星星草》《少年天子》《倾城倾国》《暮鼓晨钟》《梦断关河》《北方佳人》……一生累计创作500余万字,她的作品被誉为“长篇历史小说之冠”。
-
胡先骕与蔡希陶:植物学家的人文视野
不久前,因为写一部有关中国植物志书方面的作品,得以系统地阅读了多部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家的传记、自传及相关资料,了解了他们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
郁达夫:另类“新文学之父”
重提“新文学” 提起“新文学”,这可是个有点特殊历史意义的老词儿,它在1910年代末期到193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坛上,曾经流行一时,专门用来指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开始兴起的那股中国文学从里到外都谋求实现现代化的潮流。
-
游民与越文化:《阿Q正传》的启示
关于鲁迅对越文化的承继,学人的探讨或依经起义,或文史互证,积累既丰,莹然之创见所在多有。
-
诗人沈祖棻的两个剧本
民国时期的许多才女,专事弄潮新文学而不旁骛文言写作;另有少数书香闺秀,单吟咏旧体诗词而不肯入白话“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