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异新:“留下一个真相”——鲁迅与姚克
一 鲁迅留下的照片中少有双人合影,但有这样一帧:他旁边站着的是一位身材高峻、西装革履、发型一丝不苟的年轻人。
-
陶渊明的幽默
陶渊明代表了魏晋风度最后的遗响,他的谈谐和清谈相关,他的种种逸闻趣事和魏晋名士任诞、戏谑的人生态度异曲同工,他的诗歌中有谐趣之诗,陶渊明的这些幽默风趣,悄悄隐藏在他自然、隐逸的标签下,不经意间被我们所发现。
-
魏巍:饱含深情歌唱“最可爱的人”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日子里,回望、重温新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反映这场战争的文学华章,我们不会忘记在战争开始不久就出现的杨朔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未央的抒情诗《枪给我吧!》《驰过燃烧的村庄》,石方禹的长篇诗歌《和平的最强音》;不会忘记贵州作家傅泽的一系列描写朝鲜战地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尤其是那篇燃烧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真挚感情和饱满激昂战斗情绪的《小姐妹们》;不会忘记陆柱国的中篇小说《上甘岭》、孟伟哉的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和郑直的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加入这些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诗人行列的,还有短篇小说《团圆》的作者,当年已经是大家了的巴金;根据《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的歌曲创作者之一,著名诗人公木;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和延至20世纪80年代才出版的长篇小说《战争,为了和平》的作者路翎,等等。
-
越对立的越相像——鲁迅和他的祖父周福清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跟绍兴周家台门里多数人都相处得不太好,但发展到对立程度的,只有鲁迅。
-
张炜:苏东坡从未离去
苏东坡的人生如他的文字,实在有难以概括的芜杂与繁复,仿佛雄浑的和声,复调的鸣奏,是多声部。
-
九叶诗人唐湜:生为赤子
唐湜 唐湜(右一)和友人赵瑞蕻(左二)、马骅(右二)等在一起 著名“九叶派”诗人唐湜(1920—2005)年少时曾参加学生爱国救亡运动,青年时两次奔赴“圣地”延安,心中有着火一样的革命激情。
-
郭沫若“革命文学”论争话语:“留声机器”的“奥伏赫变”
原标题:“留声机器”的“奥伏赫变” ——再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论争话语(1926-1928) 内容提要:有关“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留声机器”话语,学界已多有讨论,但对于“留声机器”论的肇发者郭沫若在此一时期思想动态和文学观念的考辩,似乎还有更进一步细致打量的必要。
-
陈漱渝读鲁迅:学会思考学会做人
原标题: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谈鲁迅经典作品的阅读 今年10月19日,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逝世84周年纪念日。
-
叶嘉莹:中国文化的一泓清溪
叶嘉莹 1971年夏天,我在哈佛学习。
-
行动的文学:以鲁迅杂文为坐标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 1980年代以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内部,学科研究的重心大致经历了由“中国现代文学”到“中国当代文学”的转折过程。
-
王雪瑛:写于冰心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
原标题:巴金曾经这样写冰心:她是一盏明灯。
-
沿这幅“张爱玲文学地图”行走上海
张爱玲与上海,宛如帕慕克和伊斯坦布尔,普鲁斯特和巴黎、乔伊斯和都柏林、狄更斯和伦敦、卡夫卡和布拉格,有千丝万缕又密不可分的联系。
-
《“蝗灾”》及其他 ——穆旦散文译文拾遗
摘要:新发现的穆旦通讯之一《“蝗灾”》,补足了他的“《回乡记》杂文约10篇”之数。
-
丁玲1985年4月延安之行详考
内容提要:丁玲1985年4月的延安之行,是她在共和国成立后唯一一次回延安。
-
刘禹锡晚年的唱和诗:嘤其鸣兮 求其友声
刘禹锡是中晚唐时代的重要作家,政治上的永贞革新和诗歌界的诗豪美名共同铸就了刘禹锡的雄直形象。
关键词:  刘禹锡2020-10-12
-
路遥研究的史料问题
一、路遥研究的难度 在当代已经故去的作家中,许多成为持续关注、深入研究的对象,比如老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他们都是跨代作家,他们的文学探索和创作成果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资源。
-
刘川鄂:鲁迅、张爱玲比较论
原标题:启蒙文学的旗帜与唯美文学的标高——鲁迅、张爱玲比较论 一、鲁迅、张爱玲相提并论 从既有文献来看,作为读者,最早把张爱玲和鲁迅连在一起的,是后来大名鼎鼎又充满争议的作家木心。
-
柴剑虹:阅读启功这本大书
启功先生(1912—2005) 我的老师启功先生(1912.7.26—2005.6.30)出生前七个多月的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在上海创办,所以我们称启功先生是“中华书局的‘同龄人’”。
-
柳青最后修改的《创业史》样书
柳青(1916—1978)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中篇小说《狠透铁》等。
-
陈鼓应:一手摆渡“新知” 一手转化“旧学”
众多青年学子的“北大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月10日,陈鼓应先生乘坐的航班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