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谦逊品格新谈
人们常说鲁迅很谦逊,但要举例子的话,在网上却查不到什么,大多是举鲁迅说过的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关键词:  鲁迅2022-06-27
-
文学史线索中的巴金与鲁迅
在写于1980年的创作自述中,巴金曾详细列举自己“写小说”的“老师”,计有法国的卢骚、雨果、左拉、罗曼·罗兰,俄国的亚·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英国的狄更斯,日本的夏目漱石、田山花袋、芥川龙之介、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以及中国的鲁迅和“中国社会生活”。
-
论鲁迅后期启蒙思想的嬗变与深化
鲁迅是思想家,尽管对此质疑的声音不断。
-
孙郁:钱锺书的狡黠
一 小说里的人物若是被人们在日常生活里提及,那总是可以说一种标本的。
-
乔羽离世 他的歌主题都是祖国
著名词作家乔羽20日凌晨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关键词:  乔羽2022-06-21
-
文学史幽暗处的高晓声
一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不过 40 年左右的时间,有些作家被重新提起时却让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比如高晓声[1]。
关键词:  高晓声2022-06-20
-
女儿笔下的文坛硬汉萧军
重温《萧军最后的岁月》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关键词:  萧军2022-06-17
-
作为文人的陈独秀
陈独秀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还擅长书法、精通画理、谙熟文学,对此知之者未必很多。
-
马小泉 马炎炎:纪念父亲马烽百年诞辰
我们小的时候,父亲有一次半开玩笑半感叹地对我们说:“你们将来别干写作这行。
关键词:  马烽2022-06-17
-
返乡文学青年如何回嵌乡土?
在写于1966年的《回忆历史 认识自己》中,赵树理专辟一节“我与青年”,回顾他与文学青年和返乡中学毕业生两类青年的紧张关系:“过去我对一些有名利思想表现的青年非常敏感,具有深恶痛绝之意。
关键词:  赵树理2022-06-17
-
谈艺文与汪曾祺汉语本位语言观的形成
摘要:对于“汪曾祺的两个年代”,复兴现代文学传统和接受人民文艺被视为两种常见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汪曾祺2022-06-17
-
“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鲁迅与李大钊
梳理鲁迅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物的关系,个人最直接的体会是,对鲁迅在五四时期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他与各色人物的交往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鲁迅抄校《法显传》
1916年3月3日至16日,鲁迅用13天时间抄录校勘了40页、约13000字的《法显传》,既是对自己此前大量阅读佛经的一个总结,也是他探索自我精神世界、坚守文化学术事业的一次发愿。
-
叶灵凤:自诩为“爱书家”
叶灵凤 (1905-1975) 原名叶蕴璞,作家、书画家、藏书家 198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叶灵凤《读书随笔》(三册) 一个爱书人的爱书史 人生路上,总有些书,是楔子一般的存在。
-
怀念|张祥龙:哲人远行
2022年6月8日晚上10点50分,张祥龙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3岁。
关键词:  张祥龙2022-06-10
-
李衍柱:在时代大潮中追踪文艺学研究前沿
李衍柱,青岛崂山人,1952年青岛师范学校毕业,1956—1960年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系学习,毕业留校,任文艺理论教研室助教。
关键词:  李衍柱2022-06-09
-
黄德海:金克木的三次惊喜
一 幼年所学,根植必深,大多数人却可能终生不再想起。
-
蔡仪:从民族救亡烽火中走来的美学家
蔡仪(1906—1992),1906年6月出生于湖南攸县。
关键词:  蔡仪2022-06-08
-
屈原贾谊 百年回声
每逢端午节,世人都会想起屈原沉江的故事。
-
被封印的伟岸的文学之灵
我问嫂子,在医院能听见过年的鞭炮声吗?嫂子说,听不到,这里也不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