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为人类的远景而深情凝眸
来源:文艺报 | 田芳枚  2022年08月12日07:19
关键词:沈从文

1934年编辑《大公报》副刊时期的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我与从文先生都是湘西人,喝着同江水。水那么清澈,那么柔软,是童年永不消逝的烂漫,承载着孩子与村庄的生命活力。水是有灵之物,受着大地与天空的滋养,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我想,在水面前,或许我们是心意相通的。沅水对于从文先生来说意义重大:年少生活于辰河边,在汤汤流水上明白人事、习得知识、认识世界。于是先生有言:“事物的思索都得益于水。”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就有楚歌。翻阅了先生曾寄出去的一封又一封书信,大部分写给家人,有的写给朋友,还有的写给青年学生。先生在信中事无巨细地与家人分享着所见所闻,向朋友倾诉衷肠,给予青年后辈无限包容与深切鼓励。然而,每每情深动人处,提及最多的终归是对湘西人事的追忆与惦念。先生心中所牵挂的是秀美的山、柔软的水,还有那朴素的人。如果让从文先生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我想他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乡下人。”这个乡下人和海德格尔式的“老农”惺惺相惜,深深地扎根于故乡山水与乡人之中,热爱着勤劳善良的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走出家乡之前,先生于我不过是纪念雕像上“沈从文”三个大字。此后,先生的模样开始变得日渐清晰,有血有肉,以至于成为认识自己、认识湘西与中国的一座璀璨灯塔。读《边城》《长河》与《湘行散记》,先是震撼,尔后感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野蛮又自然、残酷又温情、丑陋又良善,第一次让我认识到人之复杂,湘西之复杂。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刻着“认识你自己”,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便是一座真正的文学神庙,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地存在着,这就是湖水里白杨树的倒影,这倒影有着说不尽的人性。沈从文把他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中国底层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特别与生活在沅水流域的人们的命运联系起来,怀着不可言说的温暖与爱,在历史的常与变中描写他们,通过各种人物生存命运的展示,探求我们民族以至人类生命的完美,以张扬那些手足贴地的乡下人朴实而伟大的人性,疗救那些在社会大力挤压下变了形的人性。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为人的需要而存在,一直都是在塑造完整的人性,指引人们追寻一种更理想、更“原真”的生活,并最终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追求。沈从文先生亦是如此。与此同时,他的文学书写中更内核的力量在于追求真、善、美,因而其笔下的湘西真切、厚重、神秘而令人向往。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外来者总是以一种猎奇的目光观照湘西这片土地以及生于斯死于斯的湘西人。外来视角导致湘西形象的符号化与概念化或过度“他者化”,而沈从文以内部人的视角所观察体验到的湘西,更多表现为理解与温情,为外界提供了一个更真实、可靠的湘西图景。这种对集体想象的颠覆与超越,其背后蕴藏的恰恰是湘西的生存方式、湘西的劳动者能为当代国家、民族、个人所需的正面精神文化提供能量与借鉴,作家以文字的力量来“重造民族品德”,希冀以此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一个参照蓝本。

认识自我是通向保持独立人格之林中路。这是一个充满痛感的过程,必须有如沙石般粗粝的挤压,经由他者的否定性存在,自我才可能出场,才有找寻到自我的可能性。“To be or not to be”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人生选择问题,更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沈从文用几经沉浮的人生历程寻找到了一个有情自我。从偏远边地到北京、上海之繁华大都市;从乡下人到知名作家、大学教授;从无限风光与满腔抱负到压抑自我、精神崩溃与自杀。个中滋味与苦楚,唯先生知。然而,自杀成为沈从文后半生的开始,“我必须为一个新国家做一点事!我要新生,为的是我还能在新的时代中做一点事”,于是先生在绝望中追寻“丧失了的我”“原来那个我”,由此,向死而生。弃笔转业不应该简单理解为沈从文的“消极退隐”,而应当是人生形式的另一种延续,且这一延续以“有情的历史观”与文学创作共同抵达对人的关爱与对生命的敬畏。

沈从文的物质文化史研究,关注的是千百年来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先生的文学世界所关切的不也正是如此吗?亦如汪曾祺所说:“他后来‘改行’搞文物研究,乐此不疲,每日孜孜,一坐下去就是十几个小时,也跟这点诗人气质有关。他搞的那些东西,陶瓷、漆器、丝绸、服饰,都是‘物’,但是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聪明,人的创造,人的艺术爱美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他说起这些东西时那样兴奋激动,赞叹不已,样子真是非常天真。他搞的文物工作,我真想给它起一个名字,叫作‘抒情考古学’。” 毫无疑问,文学与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沈从文,无论是文学世界还是物的世界,他所追寻的都是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

诚如沈从文在《小说作者与读者》一文中所说的:“一个好的作品照例会使人得以在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在文学艺术创造和史学研究实践中,在真、善、美的驱动之下,沈从文总在为人类的远景而凝眸。也正是为人类的远景而深情凝眸,沈从文才成就了自我,超越了自我,也启迪了我等家乡后辈,催我等不断自新,砥砺努力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