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层文学的“暧昧”
新世纪以来,“底层”一词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关注底层生活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
2018-09-12
-
本土性:一种亟待关注的文学品格
在进入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被西方文化大面积覆盖的时候,对本土性的倡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本土性是一种比现代性更重要、也更切时的文学品格。
2018-09-12
-
从新乡土写作的“新”说开去
以经典化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作为基本参照,所谓新乡土写作或新乡土文学在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曾多次出现,其中既有作家群体的主动探索和学界的自觉命名,也不乏名过其实的符号化包装。
2018-09-10
-
从“故事新编”到“同人写作”
如果不拘泥于生理年龄,我相信代际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2018-09-07
-
辩证看待媒介时代文学泛化现象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学艺术受到商业和科技的冲击,产生了多种文学泛化现象。
2018-09-06
-
基于“中国经验”的当代文学批评
当代文学批评的“中国经验”诉求始终盘亘于文学现场,并在超越“复古返照”与“移植引介”的二元格局中持续发轫。
2018-09-06
-
张定浩:如何理解新诗
在威廉·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的结尾处,他说:“今天所有的诗歌读者都会一致认为,某些现代诗人是江湖骗子,尽管不同的读者会将这游曳不定的怀疑加在不同的诗人身上,但这些读者没有肯定的办法能证实自己的怀疑。
2018-09-05
-
张柠:纯文学的优势在哪里?
标题所示的这个重要问题,即使用五万字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我要在五千字之内的篇幅中讨论它,就像一次无意义的冒险,那么就让我们开始吧。
2018-09-05
-
“文学策展”,让文学刊物像一座座公共美术馆
现代期刊制度和稿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现代文学成为可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018-09-04
-
行业文学批评中的弊端
作为总体命名下的“行业文学”,无论从理论总结还是批评实践上都缺乏高度的自觉和历史的积淀。
2018-09-03
-
现实维度的重塑与生命意识的勃发
常听盛世之说,常观危机之相。
2018-09-03
-
范稳:民族文化的再发现
云南有着二十六个世居民族,除汉族以外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许多少数民族只有数万人,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在这片民族众多的高原上,各民族文化与历史所呈现出来的五彩斑斓的色彩。
2018-09-02
-
谢有顺:和往事从容交谈
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一个著名论述,“散文易学而难工”,这话是和“骈文难学而易工”对照着说的。
2018-09-01
-
高建旺:“文体”新释
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欧阳少师始以文体为对属,又善叙事,不用故事陈言,而文益高,次退之云。
2018-09-01
-
杨洪涛:呼唤影视艺术的文学性
谁弄丢了影视的文学性 在IP热、拼投资、比颜值、刷流量、炒话题的当下,影视创作似乎离它应有的模样越来越远。
2018-08-27
-
小说魅力来自哪里
优秀的小说往往以讲述人间故事为名,实际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使我们通过那个似真似幻的世界,对我们所身处并习以为常的现实人生,获得不同寻常的感悟,得到审美的快乐。
2018-08-26
-
转向•转换•转型——关于危患时代的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
一、文化变革:不断演进的历史波段 从中国20世纪历史变迁角度来说,文学批评和批评家的这种转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单从政权和政治体制的替换而言,短短一百年,就经历了三个朝代,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每一次交替,都意味着一次社会和文化的洗礼和转换,意味着上上下下权威、权位和利益的重新洗牌和分配,其不仅牵动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的各个方面,也直接影响知识文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因此,有时候的转向和转换,实在不能仅仅从思想、理论和观念层面来理解,而是一种生命和生存状态的选择,关乎到了身家性命的生死存亡。
2018-08-25
-
从沈从文到莫言,文学中的乡土中国经历了哪些沧桑变迁?
1934年,三十二岁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病危从北平返回湘西。
2018-08-23
-
姚婧:呼唤批判性阅读
这是一个资讯异常丰富、观点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时代,作为获取知识、认识自我、认识世界重要手段之一的阅读,在早已告别甲骨青铜、竹木绢帛之后,进入了美观轻便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并重的新纪元。
2018-08-20
-
王樱子:语言乌托邦的历史内涵
晚清至“五四”时期,中国经历了现代语言的变革大潮,郭勇的《“言文一致”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一书(人民出版社2018年)抓住了这一大潮中“言文一致”的特点,考察了其在西方强势话语与日本“言文一致”运动影响下进行本土化衍变的历程。
201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