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是文学佳作的催生者”
本书作者邹亮是一位从事文学出版工作30余年的资深编辑。他做过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和总编辑,做过很多好书,在当代文学出版板块尤其有成就。退休以后,他将自己在三十多年出版工作历程中所写的相关文章汇编成《书事余墨》一书,其中对当代文学出版的实践总结,特别值得关注。能够以个体的视角来观察和记录一个领域的三十多年历史,殊为不易。
如果作者没有经历若干标志性事件,没有接触若干代表性人物,没有聚焦若干共同性话题,就只会留下一堆经验的“边角余料”,难以形成有价值的史实和史识。《书事余墨》里的文字,绝大多数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写就的,是他不自觉地扮演“检场”角色所集纳的“第一手”材料,而不是受“后视镜效应”影响而重叙的选择性记忆,因此给人以相对客观、相对真实、相对鲜活的历史感。
作者在本科和研究生读书期间受过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训练,也置身于时代风潮之中,为后来从事文学出版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1989年,他进入浙江文艺出版社开启编辑生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延伸了“文学梦”。然而,图书编辑和作家是两种不同的职业身份,作者认识到,“一部文学史,上面刻满了作家的名字、理论家的名字,唯独找不到编辑的身影,这是编辑的使命:为他人作嫁衣裳”。编辑是在舞台上检场的黑衣人,他为“演员”(作家)和“观众”(读者)服务,要做到自己不被注意到,这是一种必要的牺牲和服务。然而,检场需要掌控舞台效果,他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在场者。同样,编辑要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必须进入文学现场,成为文学生产、文学批评和文学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
在这本书里,作者多次对当代文学编辑的角色进行了定义。《谈谈编辑与当代文学的出版工作》一文发表于1991年,其中提到了当代文学编辑的综合品质:“必须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敏锐的出版眼光、良好的文学素养,对文学的新思潮、新流派要能甄别优劣,站在历史的和审美的角度来选择作品,努力使自己成为头脑清醒的艺术鉴赏家和文学作品的接生婆。”《试论书刊编辑在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一文发表于1997年,其中提到了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的角色认同:“编辑是文学梦想的追求者”“编辑是文学新潮的鼓吹者”“编辑是文学新人的发现者”“编辑是文学佳作的催生者”“编辑是文学成果的总结者”“编辑是文学作品的宣传者”。《编辑室主任的个性色彩与出版社的特色》一文发表于1999年,其中再次提到了编辑的创造力和人格魅力:“出版物是出版者人品的载体,选题更是人格魅力和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图书特色“渗透到选题设计、作者组织、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宣传营销等各个环节之中”。
进入职场就面对市场,本书作者在纯文学出版领域坚持了专业价值,如今检视过往,他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也就是说,在当代文学领域,他经历过标志性事件,接触过代表性人物,聚焦过共同性话题,这些都构成了他的编辑生涯记忆。略举数例如下:
1984年12月的“杭州会议”是《上海文学》杂志和浙江文艺出版社、《西湖》杂志一起办的,虽然作者那时还是大学生,但是这次会议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所启动的寻根思潮和文化主体性自觉、文学本体自觉影响了作者对文学出版的认识。进入出版业之后,作者参与的“系列小说书系”的策划与编辑工作,1985年前后成长起来的一批新锐作家如马原、苏童、叶兆言、格非等在这一书系亮相。1993年2月,本书作者策划、编辑的“中国当代最新小说文库”出版,包括《新写实小说选》《新历史小说选》《新乡土小说选》《新都市小说选》《新笔记小说选》《新实验小说选》六种,和“新写实”一样,“新历史”“新乡土”“新笔记”等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界所共用的话题和概念。90年代中后期,浙江文艺出版社在《秋雨散文》的基础上组织的“学者散文”书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学者散文”成为一个文学标记。
《书事余墨》的封面,以汪曾祺写给作者的一页书信手稿为背景。本书作者保持了同文学创作界和读书界的密切联系,他告诉我,同许多文学名家的交往故事包括珍贵书信,也将结集出版。这些书信,记录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出版过程,也交流了他和作家们的文学见解,这将成为公开的当代文学史料。作者还撰写了若干文学评论、书评和编辑手记,收录于《书事余墨》之中。“一手拿红笔,一手拿蓝笔”,是以文学为志业的编辑的日常状态。文学编辑的专业价值,不仅是由自己编辑的作品来体现的,而且是由自己坚守的理想所建构的。
日本讲谈社顾问鹫尾贤也做过很多年的学术类图书和文艺类图书,他认为“几乎所有的编辑都是经验主义者”“编辑不是用言语可以教会的工作”,然而优秀编辑的个人经验对于后来者具有启发性。在他看来,无论出版环境如何变化,无论编辑在不同阶段要扮演怎样的不同角色,编辑都不能失去“志向”。
《书事余墨》付梓成册,其意不在敝帚自珍,也不是留恋90年代留下的个人经验,而在于为今天的出版同行提供某些启示。作者在《后记》中说,“传统的编辑出版经验积累固然重要,相互触发新想法、新思路并付诸实施更有价值”,回望历史是为了面对当下。今天,文学编辑所承受的经济效益考核压力不小,唯有确立出版的专业价值才能出好书,才能保证图书的市场竞争力。做书是要攒“人品”的,如果失去专业价值,就难以获得作者和读者的信任。一个编辑的“人品”能不能立得起来,要看他是否保持初心,坚守理想,不失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