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小琪:新诗传播与接受中的治疗功能
摘要:新诗传播与接受的治疗功能系统主要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补偿、同情、超越功能构成。
-
“印象批评”的窘境与前途
李健吾与《咀华集》 丰厚传统与现实处境 近期以来,多家微信公众号,不断地改换题目,推送着同一篇文章:邓晓芒的《评点当代八大文化名人》,引发了众多读者的热议、点赞以及置疑。
-
永不消逝的文学声波?
编者按 随着移动传播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各种新兴媒体与应用程序,已渗透进当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历史叙事的难度与可能”三人谈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谱系中,历史叙事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
现实·事件·寓言:重新发现“现实主义”
摘要:“现实主义”原本是一个特指的概念,是科学主义取代了古典主义、取代了宗教的幻象之后产生的文体及观念意识。
-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性概念的辨析”。
-
向以鲜:口语诗的缘起与变迁
“口语”一词出现较晚,大约在汉代才开始被人使用。
-
师力斌:从古典诗学传统看新诗批评的建构
新诗已过百年,数量巨大无比,实绩蔚为可观,但与古诗相比,新诗经典的认同度却不那么理想。
-
重估青年写作的新古典时刻
青年写作者完全可以从科幻叙事等等一些有强大号召力的类型文学中获得启发,以此重构我们的文学价值认知,以更宏大的视野来理解和建构属于这一转型时代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
作为人类是一种实践
资本、权力、身体、欲望、科技、信息乃至现代生活方式本身等等都成为新的“趋魅”的路径和方式,现代自我在“去魅”的同时又被“新魅”所遮蔽。
-
朱光潜:戏剧和人生之中本来要有一种距离
莎士比亚说得好:世界只是一座舞台,生命只是一个可怜的戏角。
-
从“失败青年”到“文学新人”有多远?
全球化的今天并不是一个只需关心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的“小时代”,时代在呼唤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人形象出现。
-
谢有顺:通俗与通雅同样重要
这些年,文学正在发生巨变。
-
刁克利:文学之真与非虚构作者的角色
摘 要 文学之真的命题由来已久,文学观念的区别在于对文学之真的阐发有异,文学体裁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变化。
-
谁、为何、什么以及怎样——关于人工智能写作的断想
作为当下中国文坛较为热门的话题,“人工智能写作”与“创意写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传统的写作模式与格局。
-
新时代文学创作的现实性与创新性
中国文学的伟大之处在于既能不断吸收前代精华又总能与世推移,不断创造新形式与新形态,以书写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生活史与心灵史。
2020-08-19
-
写给女儿的一本书
我的写作方向发生变化,应该是在2008年之后,同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作家一样,由于受底层文学思潮的影响,至少有那么六七年光景,不再去写与上世纪那段特殊历史相关的小说。
-
把握好文学批评的民间立场
从文学和文化史的角度看,民间一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话语场域,庞杂而具象,就起源而言,是诗词曲赋、戏曲杂剧、话本小说等文学形式最早的盛放空间;从类型上看,变动不居,在不同历史时期也会表现为不同的民间类型;与此同时,民间也隐含着极为根深蒂固的中国人看待社会政治传统思维的历史记忆。
-
创意写作:返本开新再出发
“高校能培养作家吗?”“写作能教吗?”围绕大学“创意写作”培养模式的相关讨论,长期以来不仅受到文学界、教育界的关注,也每每成为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
-
散文批评的多维视角
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