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走出写作的“舒适区”

      暌违多年,知名作家捧出长篇新作,却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2025-07-10

  • 话语时尚与文学公共生活中的“人文”匮乏

      时尚和追求交流的语言相反,它玩弄交流,把交流变为一种无信息的意指,一种无目的的赌注。

    2025-07-10

  • 我们必须与大地血脉相连

      纵观艺术史的发展长河,艺术总是和技术的变革相互纠缠牵绊。

    2025-07-09

  • 新大众文艺的“两个传统”与文艺介入生活的新方式

      编者按 “文学新批评”今日推出王翠艳的《新大众文艺的“两个传统”与文艺介入生活的新方式》。

    2025-07-08

  • 当前文学批评需要更“单纯”一点

      当前批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知识信息堆砌、概念术语炫技、理论方法滥用等现象,已非简单的学术风格问题,而折射出批评主体性不断削弱的危机。

    2025-07-07

  • 谈论创意写作,不能忘了本土资源与经验

      创意写作不是只有美国模式 谈到创意写作,我们很自然想到爱荷华大学,想到哥谭作家工作坊,想到弗兰纳里·奥康纳、雷蒙德·卡佛、哈金等,也会想到影响我们对创意写作认知的一系列专著、教材,比如《大象教学——1880年代以来的美国创意写作史》《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小说的“系统时代”》《作为学术科目的创意写作研究》等等。

    2025-07-07

  • “不培养作家的中文系”要培养怎样的人?

      编者按:2024年,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学者共同发起了“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系列活动工作坊。

    2025-07-03

  • 数字时代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

      当一位抖音用户以说唱演绎《离骚》,当B站UP主用动漫解读《红楼梦》,当《唐诗三百首》被改编成互动游戏,我们不得不承认:古典文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

    2025-07-02

  • 如何理解李长之所说的“批评家精神”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2025-07-01

  • 长篇写作不仅“费力”,而且“不讨好”

      罗曼·罗兰曾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七卷序言中说:“在我看来,《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终就像是一条长河。

    2025-06-30

  • 非虚构的“求真”与“务实”

      杨素秋: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曹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霍俊明:《诗刊》副主编 洪治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彬彬: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陆续译介“非虚构”文学相关概念,并讨论以“非虚构”的方式研究中国文学的可能。

    2025-06-27

  • 影视改编成风 文学稳住自身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传统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广受关注,比如梁晓声的《人世间》、金宇澄的《繁花》、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徐则臣的《北上》、东西的《回响》、滕肖澜的《心居》、石一枫的《借命而生》等,电视剧《我的后半生》改编自王蒙的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

    2025-06-25

  • “科幻时代”,科幻何为?

      贺绍俊 孟繁华 李 舫 徐福伟 宝 树 姜振宇 万象峰年 1 “科”是“骨骼”,“幻”是“灵魂” 贺绍俊(沈阳师大特聘教授):科幻文学既姓“科”,也姓“幻”。

    2025-06-25

  • 李治钢:打破文艺评论的“空中楼阁”

      当下文艺评论领域的“空中楼阁”式评论引人担忧。

    2025-06-24

  • 文学“场”的拆除与重建——从素人写作到新大众文艺

      编者按 文学新批评”今日推出汪静波的《文学“场”的拆除与重建——从素人写作到新大众文艺》。

    2025-06-24

  • 阅读需要养成,选择什么介质就看心情吧

      随着数字时代的日益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诸多变化。

    2025-06-23

  • 高考语文作文:为什么“读不懂题”

      语文作文向来是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高考题型之一,它是对考生综合语文素养(尤其是阅读与写作)的一次集中检验。

    2025-06-19

  • AI时代的诗歌创作挑战

      丁东亚: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创作”,有幸跟三位老师同台,下面先有请张执浩老师与大家分享下您对人工智能(AI)的看法,以及它对诗歌写作的冲击力。

    2025-06-16

  • “人的文学”: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的重要维度

      当下,人工智能文学创作已从实验阶段迈向传播领域。

    2025-06-14

  • 中国当代文学的地方路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写作群体、年龄差异化的叙事部落、群落性文学景观,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既成审美事实。

    2025-06-12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