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小说的“地方”与“背景”之谜
香港小说似乎总是跟香港地名学密不可分。
2024-08-02
-
文学教育中的“人机协同”如何可能?
编者按:日前,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学者共同发起了“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系列活动工作坊。
2024-07-24
-
我们期待怎样的人文学科?
毕业时分成为人文学科危机在社会层面“显化”的时刻 每到毕业季,各高校的毕业致辞总是牵动着人们的目光,掀起一年一度的“周期性情绪”。
2024-07-17
-
文学期刊繁荣文学创作的前提和路径
【当代文学现场脉动观察】 在当下时代语境中提出文学期刊如何繁荣文学创作的问题,必然是二者良好的互动关系出现一定的障碍,或者是需要找到更好黏合二者关系的路径和方法。
2024-07-17
-
破除文艺批评的“回音壁效应”
两个批评场域中的“回音壁效应” 上网时,我们浏览一个视频,会自动涌现出很多与之类似的视频;下载一个文件,就会推荐给我们无数相关联的文件。
2024-07-15
-
人工智能介入文学创作与传播所带来的影响
编者的话 人工智能介入文学创作与传播,这已经不是一个理论命题,而是正在进行中的具体实践。
2024-07-15
-
以审美品质、现实关怀面向未来
对话嘉宾: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则臣(《人民文学》副主编)乔叶(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主持人:王雪瑛(本报记者) 好选本有预见性有面向未来的美学能量 王雪瑛:张莉教授带领团队从2019年开始主编短篇小说和散文年选,已历时五年。
2024-07-11
-
写作需要技术,但不能只有技术
一个作家的作品,隐藏着他对文学、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美的独特感受方式。
2024-07-10
-
如何报告,怎样文学
新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风生潮起,应承了新时期这一文体曾经掀起的声势浩大的“中国潮”。
2024-07-10
-
文艺评论,我们倡导什么样的文风?
编者按:6月28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专题会议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文联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会议精神,践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和《中国文艺评论工作者自律公约》,针对作风文风存在的问题,引导树立文艺评论新风。
2024-07-09
-
韩愈“文以载道”说及其当代价值
今年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重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们思考当下的文学问题有很多的帮助。
2024-07-08
-
以文艺批评助力共同体建构
虽然当下文艺市场活跃、文艺需求旺盛、文艺作品丰富,但能够振聋发聩提出某种思想观念、美学原则的文艺批评并不多见 一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够像今天这样,在文学、戏剧、影视、美术、音乐等不同艺术领域拥有如此便捷、繁多的文艺批评渠道。
2024-07-06
-
文艺评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风?
编者按:环顾时下文艺评论领域,文风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2024-07-04
-
工业文学岂能简单等同于“工厂文学”
【当代文学现场脉动观察】 5月16日,由中国作协、辽宁省委宣传部指导,辽宁省作协主办的新时代辽宁文学“火车头”创作计划启动仪式在辽宁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行。
2024-07-03
-
漫谈农村题材创作中村支书形象塑造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习近平:《论“三农”工作》第23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2024-07-01
-
写出乡村文化精神嬗变时的艰难与创新
四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不仅物质生活渐趋丰足,城乡之间差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小,人们在精神文化追求上日渐复杂化、多样化,诸多的外来文化不仅穿街过巷,风行于城市,也经由某些特定人群还有便捷的网络,对广大乡村产生无形且强烈的、以点带面的影响。
2024-06-28
-
文学的地域指向意味着什么?
地方/地域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作家创作而言也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
2024-06-26
-
有异秉的细节是小说中充沛的氧气
【探寻细节的魅力和张力】 每一部经典小说中,都有值得称道的细节。
2024-06-26
-
沉浸与交互:当数字艺术亲近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的接受与传播不是封闭僵化。
2024-06-19
-
今天我们怎样读文学
我一直认为,读书之要更在老老实实地读,何需那么多的说教,又是“分级”、又是“必读”等一串说词儿,更无需如此机械。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