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阅读需要养成,选择什么介质就看心情吧
分享到:
来源:文艺报 | 袁恒雷  2025年06月23日09:31

随着数字时代的日益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诸多变化。多年来,我们提倡的“手不释卷”正在从手握书本,慢慢变成手握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电子阅读。多种图书介质的并存,让我们的阅读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那么,当我们想要感受文字魅力、徜徉古今经典作品的时候,您是会选择电子产品还是纸质书籍呢?

实事求是地说,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国家的人均阅读量算是比较少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只要有人捧起来读,那都是令人欣喜的。我们也都知道,造成阅读量不足的原因不止一个,改善阅读状况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任重道远。但办法总比问题多,而本文特别想要提出的是,阅读需要养成。更多的时候,它是从小就需要培养的习惯。因为读书是需要氛围的,打造一个热爱读书的氛围很重要。父母在打麻将,却对孩子说:“你去读安徒生。”孩子怎么可能读得进去?父母此时又给孩子做了个怎样的榜样呢?

于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就是陪伴孩子从小就开始手握书籍去读。不以别人为例,就拿我自己来“现身说法”。在装修房子时,我专门请会木匠活的三姨父在卧室墙壁上做了个书墙,高近三米。这样就可以营造出很好的书房氛围,让孩子天生对书卷生出亲近感。我儿子现在三周岁,从他在娘胎的时候,我就给他阅读大量的唐诗与现代文。我的胎教显然是成功的,他无数次对面前的书卷产生好奇,一次次去抓弄书页。我切身体会到了,“给孩子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书房”。

现在的孩子喜欢选择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产品阅读?那自然难说,二者可能都有。这两种阅读习惯并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我始终认为二者各有优势。电子产品携带方便、查资料方便,拥有更广阔的容量。而纸质阅读翻到哪里,会有书签留存,甚至灵感来了,可以做眉批,在书边记笔记,那盎然的书香、由薄变厚又由厚变薄的阅读体验过程,真的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

纸质书含有情怀在里面,那是内心踏实的满足感。但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触及两种阅读习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的时候,他们一出生就被电子产品包围,觉得在电子阅读中可以花费更低廉的成本阅读到更多的书。但我也始终相信,二者完全可以结合着来,谁也替代不了谁。纸媒虽遭受巨大冲击,但书籍永远不会消亡:实体书依然有市场,每年全球依然有各种书店开业,而且营造得文艺范儿十足,图书馆里依然有白天黑夜都安静端坐在椅子上捧书深度阅读的人们,他们的年龄跨度很大。

相比较而言,出门的时候,比如坐车、等车、等人,手机阅读真的比携带书本方便得多。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有其巨大优势,众多报刊采取微信公众号之类的方式刊登文章,出版社推出图书电子版,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阅读时间和成本,还能和读者形成线上互动。这的确可以和纸质书阅读构成优势互补,二者可以相得益彰。

我最喜欢这样的场景,在书店图书馆也好,在家里的书房或者阳台也罢,泡杯咖啡或茶,捧着本书,或者读着手机、平板电脑也行,外面是清晨的鸟语,或午后的阳光,或下午的雨滴,或夜晚的繁星月亮。就这么一页页翻去,兴致来了,提笔写几句感想,或者拿出本子记上几段。就这样与古人对话,与今人对饮。至于阅读习惯的抉择,就看我的心情吧!

(作者系吉林青年作家)

访谈更多

阿来:文学首先是建设自己

“作家就是跟限制做搏斗的,写作的乐趣在这儿,难度在这儿,挑战性也在这儿。”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后山上的蘑菇

后山是一片神奇的后山。

散文 | 大树传奇

大树站在那里,是不言诉说的风景,也有波澜不惊的传奇。

儿童文学 | 李廷贤儿童文学作品:牧马陇南

陇南的山依旧沉默,但这沉默里,已经藏着破土而出的声音。风穿过树林时,带来了远方的气息,那气息里有海的咸,有星的光,还有一个少年用十元钱和一整个冬天的自学,换来的、关于未来

散文 | 晋行家书

傍晚时分,车到大同。 以前的六个多小时,我大多时间是在卧铺上躺着,思绪万千。生活已是这样的糟糕,生命也在苦痛里煎熬,若没有你在灵魂与身体上的支撑,我更茫然得如同秋天的晚云

散文 | 夏味云南

夏味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