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数字时代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
来源:文艺报 | 高 低  2025年07月02日09:33

当一位抖音用户以说唱演绎《离骚》,当B站UP主用动漫解读《红楼梦》,当《唐诗三百首》被改编成互动游戏,我们不得不承认:古典文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这场革命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一次深刻的重生——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文字正以全新的姿态“活”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里。

古典文学在当代的传播困境,表面看是由于传播方式的落伍,实则是因为其与生活语境的断裂。古代文人可以即兴对诗,近现代学子能背诵大量经典,而今天,我们与古典文本之间横亘着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重鸿沟。但数字技术恰恰提供了跨越这些鸿沟的桥梁。一位网友在弹幕中写道:“原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是说房价问题啊!”这种看似戏谑的解读,实则是将古典文本成功植入了当代人的认知图式。当《诗经》中的爱情诗与流行情歌并列播放,当《史记》故事被改编成历史推理剧,古典文学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成为可以触摸、可以参与、可以再创造的精神资源。

数字时代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格局。在传统社会,经典解释权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而在算法主导的平台上,一位中学老师的《论语》讲解视频可能获得比教授讲座更高的点击量。这种现象体现了传播的民主化。我们看到,苏州评弹艺术家用直播传承技艺,故宫研究员通过短视频讲解文物背后的诗文,大学生用Vlog记录重走唐诗之路的体验——这些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构成了立体的文化传播网络。专业研究者不再是唯一的“守门人”,而转变为知识生态中的引导者与对话者。

技术赋能下的古典文学复兴,最动人的莫过于集体创作的智慧闪光。在一个《三国演义》的解说视频下,可能有历史爱好者考证细节,文学专业者分析笔法,游戏玩家比较不同版本的角色设定。这种开放式讨论所形成的知识场域,远比单一角度的解说更为丰富。知乎上关于“李白为什么是伟大的诗人”的讨论串,累积了上千条不同视角的回答,构成了多维度的理解图谱。当算法将这些碎片化的智慧连接起来时,我们得到的不是知识的稀释,而是认知的增殖。

当然,这场变革也伴随着隐忧。流量逻辑可能导致经典被简化为猎奇片段,算法茧房可能让严肃思考被娱乐化内容淹没。数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抵制技术,而在于如何驾驭技术——一些团队开发的“诗词地图”APP,通过地理位置关联古典诗词,既保持了学术严谨又增强了体验趣味;一些学者用专栏文章回应网络讨论中的真问题,将碎片化思考引向系统认知。这些实践证明,专业性与普及性并非对立两极。

古典文学要在数字时代成为“活的传统”,需要完成三重转变:从单向传授到多维对话,从权威解读到多元阐释,从个体研究到集体创造。当我们在直播间里与两千多年前的屈原“隔空对话”,在虚拟现实中漫步于陶渊明的桃花源,在互动小说里改写《西厢记》的结局时,古典文学便不再是过去的遗产,而成为未来的种子。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点赞、每一条弹幕、每一轮转发,都是传统再生的细胞分裂。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看,从甲骨文到简帛,从雕版到活字,从印刷到数字,媒介变革从未中断过经典的流传。今天我们面临的不是传统的消亡,而是其生命形态的又一次蜕变。当小学生用编程复原《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当海外网友通过翻译软件品读李白诗作,古典文学正以我们祖先无法想象的方式活着、生长着、绽放着。这或许就是传统最美好的存在方式——不是被供奉在神龛里,而是流动在亿万人的指尖与心间。

(作者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