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静自述:从评论到创作,更理解“真诚地表达”
就文学而言,学院跟“修辞”或“学派”,媒体跟“热点”,其实都有点错失“文学的专业性”这回事。
2024-12-02
-
用文字舞蹈,提供他者镜鉴
评论也是一种创作,因而,评论的文体、风格也多种多样,有的倾向于中国文艺品鉴直觉感悟式的表达,有的倾向于西方文艺理论逻辑理性的分析,我倾向于两者的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共融。
2024-11-30
-
一种理想的文学批评
一个理想的批评家,需要具备敏锐的文本解读能力,同时还要拥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生活经验,要善于将生活与文本融会贯通、整体解读。
2024-11-30
-
由“看不懂”的问题说到新诗的公共性
最近读到程继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关联与表里:从“胡适之体”到“看不懂的新文艺”论争》,此文正好印合了我对新诗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4-11-29
-
谢有顺:创意写作要从感觉出发
创意写作现在是一个热点。
2024-11-28
-
王彬彬:何为文本细读
一 其实,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2024-11-28
-
“新时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问题
内容提要 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中重新审视新时代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开启了新时代文学,从整体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格局。
2024-11-28
-
融媒体时代的文艺:贴近读者但不媚众
回望文学史可以发现,文学的发展如蛛网般交叠缠绕、伏脉千里,其中一条悠久而绵长的重要脉络是漫长历史过程中“雅”的文学与“俗”的文学不断交替迭生。
2024-11-20
-
“小镇青年”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生力军
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文学语境下,小镇青年作为青年文学形象谱系中的重要分支,在当下逐渐成为一种类型化的文学创作景观,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精神风貌、成长变化与社会价值,成为反映当下时代发展变迁的重要镜像。
2024-11-20
-
霍艳:“素人写作”的跨媒介传播与内核变异
“素人写作”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它记录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切感受,对劳动工作、劳动关系有了重新发现,使得文学跨越圈层贴近大众,唤起了普通人的创作兴趣。
2024-11-15
-
孙郁:批判精神的寻找
我自己是读师范出身的,从事教育工作也有许多年。
2024-11-08
-
贺绍俊:当代小说,未能有效为时代生产思想和储存思想
小说既有娱乐的功能,也有思想的功能,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功能,但娱乐功能和思想功能是小说最主要的两种功能。
2024-11-04
-
“现实”如何转化为“诗歌”
在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诗歌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2024-11-04
-
“生活场”的建构与“我在”的写作
当下作家的焦虑 当下作家似乎存在着普遍的焦虑。
2024-11-03
-
小冰与莫言诗歌写作的跨媒介性及具名式焦虑
摘 要 微软程序小冰和莫言同年跨入诗坛并成为颇具话题性和现象级的诗人,其写诗行为也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媒介文化的特殊性。
2024-10-29
-
我们用AI所创造的一切,都将是我们自己的倒影
2024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给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
2024-10-23
-
“破壁除障”:持久的任务或自我克服
从“真问题”与“大问题”说起 今年夏天,《名作欣赏》杂志分上下两期发表了一组现代文学学人的笔谈文章,栏目主持人、青年学人李浴洋在《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中(《名作欣赏》2024年第5期)向学界“60后”到“80后”的部分研究者发出邀请,他这样写道:“希望围绕一个您心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展开论述。
2024-10-23
-
从新媒介文艺到新的大众文学
一 媒介融合的案例表明,媒介性不只是网络性也是当代性。
2024-10-23
-
文明互鉴条件下的文学担当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了语言文学。
2024-10-20
-
古典文学的观念还原与史论建构——早期中国文学史写作反思
摘要:中国文学观念术语在近现代发生了由“文章”向“文学”的转换。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