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湘江水 日出遵义城
从湘江之战到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红军长征乃至中国革命事业的最重要的历史拐点。话剧《从湘江到遵义》以磅礴的气势、炽烈的情感、深邃的内涵与思辨的品格,将这个极富长征精神的历史片段,将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趋势作了深刻揭示。从演出中,我们看到了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对总政话剧团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开拓,我们感到了文艺战士的神圣使命与担当精神。
该剧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可以说从剧本的创作阶段就开始了,并锲而不舍地贯穿始终。首先是演出样式,没有用通常的写实手法,而采用了叙述体。参与演出的所有演员都是事件的叙述者,介绍着自己和别人,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评论和见解,强化了作品的诗情、哲理与思辨的张力。演出一开始,战士们走上方形斜平台,直面观众:“我们是80年前的工农红军,我们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的肉体早已深埋在泥土里,我们的灵魂仍然长留在这片曾经燃烧的土地上。现在很多人已不再关心甚至也不清楚8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几组惨绝人寰的或动或静的造型展现在舞台上,将湘江之战的惨烈、悲壮揭示得令人震颤。如果说第一章“湘江,血染的湘江”渲染的是湘江之战红军部队牺牲的悲壮气势,而第五章“胜利,从遵义开始”则进入了哲理与思辨的层面。通道、黎平两次政治局会议的激烈争论用写实的手法,而重中之重的遵义会议却没有正面呈现在舞台上。浓墨重彩地将会前不同层面人的内心争斗,甚至极其浪漫地让牺牲了的陈树湘、易荡平等烈士的忠魂在星光中出现,期待着会议的结果。精雕细刻地刻画了人们对会议的期盼与人心所向。而后一个干部上来一句:“遵义会议整整开了三天,李德、博古‘稍息’了。错误路线被清算了,毛主席增选为政治局常委,直接参与指挥作战。”遵义会议就结束了。我们为这样的艺术处理震惊、叫好。全剧结尾战士们又直面观众,站立在如血的残阳前发出了:“长征,并没有结束,万水千山,只是很短很短的一段路,民族复兴的万里长征仅仅迈出了一小步,要继续前行……信仰之火不能灭!鲜红的旗帜不能倒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呐喊。这组表现语汇的使用,正如说明书“写在前面”中说的:“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岁月却不该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遗忘,它应该铭刻在后来者的心上,扎根在民族的集体记忆里。80年后的中国,长征还在继续,活在当下的人们更需要用信仰的火炬照亮前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想这就是这次演出的最高任务。同时,转台的使用已初步形成语汇,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在段落与段落之间,是那些工农红军战士们或有指挥,或默默无声地推动着这沉重的平台转动,直到合适的角度。与上面的指挥员、战斗员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就在这些血污、泥泞满身的年轻队伍中,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闪耀。是他们上下一致,形成、推动着长征的步伐,历史的脚步。
尽管作品是为无数牺牲在长征途中年轻的红军战士塑像,群戏的色彩浓重,精心刻画好几个主要人物却是至关重要。面对成批倒在湘江两岸的战士和被鲜血染红的滔滔江水,毛泽东(赵旭饰)郁闷和孤独得几近爆发;周恩来(刘劲饰)作为三人团的成员之一,始终处在矛盾的漩涡中,“身处这云雾山中,我透不过气来,身上压着这五岭,我也要塌了……”毛泽东尖锐而犀利地提醒:“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知错不改就是错上加错。要是在大是大非大生大死面前不敢担当,好人就是罪人啊!”如同警钟一样时时响在心灵深处。直到李德气急败坏地骂他:“你们都是叛徒!你周恩来是最大的叛徒!”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震怒了,“我没有背叛我脚下的土地,这就是我最大的忠诚!”他痛心地反思由于自己的妥协退让给革命带来的巨大损失,认识到:“和蒋介石斗,中国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所以在遵义会议召开前,他已成竹在胸:“这将是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我周恩来能做的就是说出一个共产党人必须说的话,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和大家一起从头再来。”应该说,一度创作,剧本将周恩来复杂激荡的内心刻画得丰满有层次,为演员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而演技炉火纯青的刘劲,准确地把握住复杂的规定情境,精细地捋顺人物的行为逻辑和情感脉络,将周恩来的忏悔、反思、自责及承担的品格令人震颤地呈现在舞台上,成为“这一个”周恩来的舞台艺术形象。
李德也是一个极易被脸谱化模式化的角色。洪涛的功力在于对角色分寸的准确把握。在人物性格、内心情感的挖掘上下功夫。洪涛塑造的李德有理想,有信仰,但对中国的现实了解甚少,又不肯研究学习。正如他说的:“我不懂中国的历史,我只知道战斗,战斗,我们要继续战斗!……”生搬硬套一种套路而不与实际相结合,盲目自信与骄傲又使他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使革命遭受巨大损失而不肯回头。这是他的思想和性格的悲剧。洪涛将李德的性格、命运,这个人物所体现的文化意义上的“水土不服”生动地掲示出来,展现了扎实的现实主义表演功力,体现了对不同风格流派表演观念、语汇的追求。
更多
孙甘露:淬炼文学经典,攀登文艺高峰
“正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孕育了上海的文学历史,孕育了上海的作家,使他们在激烈的变化中包容并蓄,并对时代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
更多

丁玲:书写“女劳模之德”
丁玲让劳动模范杜晚香也成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