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主持人 佟 鑫(《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 ▶观察者(排名不分先后) 何建明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 陈 彦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小说家,编剧) 王兴东 (中国影协第九届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 刘慈欣 (科幻作家,雨果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三体》) 付国昌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副总经理) 王 晖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评论家) 张 恒 (爱奇艺副总裁,影视文学研发中心总经理) 梁振华 (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澳门人家》) 武亚军 (中戏电影电视系党总支书记、教授,编剧) 海 飞 (小说家,编剧,代表作《麻雀》) 蒋胜男 (小说家,编剧,代表作《芈月传》) 蔡 骏 (小说家,编剧,代表作《荒村公寓》) 杨阿里 (喜马拉雅奇迹文学总经理) 卢梵溪 (哔哩哔哩副总裁,影视制作中心负责人) 马艳霞 (掌阅科技总编辑) 寇爱哲 (声音纪录节目故事FM创始人) 胡建礼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影评人) 陈 涛 (中国作家网总编辑) 成孝湜 (编剧,制片人,代表作《黄大年》) 吴凤未 (《人世间》出品人,北京一未文化创始人) 滕 达 (小说家,编剧,代表作《神探蒲松龄》系列) 背 景 近期,由作家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改编的电视剧引发热议。
-
群体奴役与个体解放
如同韩裔美籍学者朱瑞英在《隐喻会梦见语言之眠吗?》一书中所提及的,工业革命之后的所谓“现实主义”文学,实际上已经无法真正对现实图景进行表现(representation),而只能依赖于隐喻来提供某种并不精确的模仿。
-
元宇宙的“洞穴”
近期,元宇宙成为媒介、文艺等领域讨论的热词,尽管元宇宙还远未变成现实,仅仅是一种可能的“构想”,被作为元宇宙例证的大多是好莱坞的科幻电影,这充分说明人们对新技术所创造的未来世界的狂喜和担忧。
-
王威廉:元宇宙与未来文化
我们究竟是在走向他者 还是在将他者转化成自己? ——题记 元宇宙与虚构的人 元宇宙这个概念最近大火,其支撑技术之一是人工智能。
-
以人为本的创新与融合:新媒体时代下的科普创作与传播
科普,顾名思义“科学普及”,即面向社会大众,以易于接受、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的公益性传播行为。
-
刘诗宇:元宇宙与人类的叙事艺术
元宇宙是2021年以来最热的概念之一。
-
陈楸帆:乱弹元宇宙,科幻?骗局?还是未来?
近两年元宇宙概念风起,大有席卷全球、改天换地的气势。
-
杨庆祥:信元宇宙,何所得?
一 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里,作者尼尔·斯蒂芬森描述了一个虚拟世界,在此人类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控制未来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秩序,这个虚拟世界被称之为“metaverse”——这被认定为元宇宙最初的雏形。
-
王瑾:科幻的饭与暖
2022年3月和4月,“伦敦中国科幻协会”的两次研讨将一些散佚于世界各地的科幻爱好者汇聚在网络会议中,共同讨论潘海天的短篇小说《饿塔》以及王诺诺《春天来临的方式》,并由此展开,聊身体和气候,吃与春天。
-
严锋:从文学到元宇宙
在过去的一年中,元宇宙这个概念突然火起来了。
-
《造星主》:重温科幻经典的意义
《造星主》,[英]威廉·奥拉夫·斯特普尔顿著,宝树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11月第一版,64.00元 江晓原:小说《造星主》被圈内人视为科幻经典。
-
想写科幻小说该从哪里开始?
Q:想尝试科幻写作,但总是创意不足,脑中只有角色和片段,编不出一个具体的故事,怎么办? 宇镭:创作冲动是非常宝贵的,不要轻易错过它,脑子里有片段的话,就先把这些段落写下来。
-
宝树:中国科幻“国际化”的忧思
长期以来,中国科幻文学无论是在国内文学界,还是在国际科幻界,更不用说国际文学界,都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存在。
-
科幻与科技的融合、推进与区别
科幻对科学最大的促进作用还是在于对阅读者的影响 记者:您曾就读凝聚态物理专业,也长期进行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数值模拟研究和物理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
《引路人》中“科幻”的效用、 限度与可能性
李宏伟实在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严肃的“纯文学”作家。
-
古人的“科幻”世界
我国最近不少航天科技的命名都与传统文化符号有关。
2022-04-15
-
从摹仿到塑造,元宇宙艺术何以可能?
“元宇宙”是2021年以来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词。
-
元宇宙视阈下的创意写作
“元宇宙”话题大概是近期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了。
-
透视“科幻热”:理解世界与自我
这两天,一正一反两条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
-
以音乐承载科幻中的人性
科幻小说以后人类视角在现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