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刚:日本社会与华人科幻文学
一.信息时代与孤独 郝景芳在《孤独深处》序言中写道:“《孤独深处》的书名,源于我对科幻小说的感觉。
-
《少年原野科幻探险系列》:邻家少年与神奇叔叔的真实科幻冒险
《少年原野科幻探险系列》封面 每一个少年,在平凡的生活中,都会有一个在天马行空的科幻世界中,破解神秘谜题,解决奇异案件的探险之梦,而带着我们一起去经历重重悬疑与冒险的,是一个比爸爸更像朋友,比哥哥更加成熟,比同学更加智慧,几乎无所不能,却又需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帮他一把的神奇叔叔。
关键词:  《少年原野科幻探险系列》少儿科幻2021-11-30
-
让科幻小说帮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个花花公子疯狂追赶一颗彗星,没想到乘坐的宇宙飞船发生意外,他被弹射出舱,在土星环里漫无目的地飘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养殖鱼类,几近生存极限……近日,科幻作家谢云宁的《穿越土星环》摘得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
科幻文学应当如何“二维展开”
如今,IP改编已然是一条显在的文化产业链。
-
性别•寓言•乌托邦——刘慈欣《三体》中的文化启示与后人类想象
新世纪以来,科幻文学特有的审美的历史的意义不断被挖掘。
-
科幻作品助力科学普及
更好反映时代变迁,用文学描绘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图景,记录人类科技前行步伐,将激发更多读者的求知欲、更多科技爱好者的探索热情。
-
羽南音《龙骨星船》:月海浮沉
很小的时候,我读到一首诗《江雪》。
-
李佳蓬:用科幻小说展现对于泛娱乐化的思考
当未来的社会真正由青年所主导,世界将呈现怎样的面貌?在科幻小说《青年世代》中,理科生李佳蓬探讨了这一个也许并不那么简单的问题。
关键词:  《青年世代》2021-11-20
-
从滑稽片到故事片:再探我国科幻电影发端
[编者按] 中国最早的科幻电影原被认为是1939年首映的《六十年后上海滩》。
-
专访刘慈欣:中国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了吗?
刘慈欣,曾以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幻作家。
-
惊奇•忧思•法自然:论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观
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演小说”,基于科学规律、社会规律对未来(有时是或然历史)进行假设、推演、论证,由此探索人类的发展之路,并揭示宇宙、人类和现实的本质。
-
糖匪:评《克拉拉与太阳》
显 明 所以,那些事早已经被显明。
-
《中国科幻发展年鉴2021》:呈现中国科幻发展的历史现场
《中国科幻发展年鉴2021》 吴岩 陈玲 主编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一个研究领域在学术视野和公共视野中都具有足够可见性的时候,才会成为年鉴和年度报告记录的对象。
关键词:  《中国科幻发展年鉴2021》科幻文化科幻创作科幻产业2021-11-08
-
厚植科幻产业发展土壤
近距离欣赏外星矿石标本和太空服,进入“共同体号”太空飞船、在虚拟人领航下穿梭于未来旅行,沉浸式感受智慧生活、智慧科研、智慧休闲等未来场景的科技力量……不久前,2021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行,吸引了众多参观体验者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
永城:《复苏人》自序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我二十多年前在美国养的那些蟑螂,为我埋下了写一部科幻小说的种子,尽管那时我完全无法预料,二十年后的自己,会把写小说当成糊口的营生。
-
杨红光长篇科幻小说《云播智慧》:中国智慧的未来书写与表达
《云播智慧》杨红光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该书以突破性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并且与古老的中国智慧相结合,弘扬传统爱国主义精神,赋予科幻小说现实意义。
-
陈舒劼:“硬科幻”:内涵的游移与认同的犹疑
一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幻作家围绕科幻“软硬”之分所作的讨论,是理解中国科幻传统和思考当代科幻的重要支点。
-
王侃瑜:阅读幻想文学时,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王侃瑜,青年女作家,曾获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科幻电影创意奖金奖、最佳科幻迷奖银奖、最佳新秀奖银奖,曾获彗星科幻国际短篇竞赛优胜。
-
《流浪地球》:流浪的地球 流浪的心灵
《流浪地球》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十分抢眼,首先它创意恢宏,大气磅礡。
-
2020年度少儿科幻创作综述
引言 2020年度,从创作数量来看,少儿科幻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总体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