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认识世界到发现世界:近年科普出版观礼与反思
导读:本文梳理了科普出版领域早期选题范式的确立和新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值得肯定的转换取向,包括由传统贴近日常生活向高端科学知识介绍的转换,通过实验操作选题由单纯介绍知识转向引导分析和实验的转换,通过推广数学思维由普及知识的“知道”向如何思考的“怎样”转换等方面,总之就是由知识普及范式向科学素质培养范式转换。
关键词:  科普文学2021-08-03
-
郭琦:从“小众化”的点子到“大众化”的作品
科幻小说常常被描述为“小众人的大众文学”。
-
郭琦:科幻小说的“主题矛盾”和“陌生化”
“主题矛盾” ——科幻小说情节发展的驱动力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科幻小说叙事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其“思想实验”特性,即通过前文中所提到的一个SF缩写中的一个词语“Speculative”(推测性)来体现。
-
科幻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
“恒星异客”的表现力,可谓独具一格、天马行空、五彩斑斓,读来却很真实,它反映了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科幻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也是一种帮助我们展望和理解人类未来和宇宙真相的文学。
-
让AI再“飞”一会儿
为什么AI很火,落地却很难?日前,《科技日报》一则报道发出如此疑问。
-
郭琦: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
原标题:郭琦:“What-if”——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 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曾经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的事物已经逐渐变成了现实。
-
《极乐空间》中的城市地理想象和空间政治
电影通过将真实景观和幻想空间结合起来,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制造出一种流动性和连贯性,从而达到一种“地理景观叙事”的效果[1]。
-
历史的“过去”与科幻的“未来”
2019 年 10 月,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出版了长篇力作《宇宙晶卵》,自此,其“活着”三部曲宣告完结。
-
人类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创造物?
中国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从各方面看进步都非常快,包括以往国内较少尝试的科幻题材,也有了不少值得称道的作品。
-
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
培养创新人才,要将科学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整个周期,在全社会构建起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的有效体系 又到暑假,全国各地的科技馆、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
-
论霞子科学童话的多元化杂糅特征
在科学文艺的诸多分支中,科学童话是重要的一翼,它与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诗、科学相声、科教电影等共同构筑起以“科学”为内核的文艺类型。
-
“蒸汽朋克”:中国科幻题材突破方向
当前国风科幻在蒸汽朋克方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目前的作品在制作方面都较为稚嫩,远远难以达到海外优秀作品的水准。
-
杨利伟《太空一日》走红:科技亦人文
杨利伟又火了。
-
书籍引领我们触摸科学的本质
康德的墓碑上写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定律。
关键词:  科普2021-06-30
-
爱我们的宇宙,并弄清楚它是如何运行的
在疫情尚未远去的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
关键词:  科普2021-06-30
-
新时代呼唤可持续发展的全民科普阅读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2020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首次出现了负增长。
-
《烈焰星球》的涅槃重生:当人类与他者相遇
把人类当成一个整体,让人类与他者相遇,在相遇中让人类慢慢能够更为真实、客观地审视自己,是科幻小说得天独厚的天赋。
关键词:  《烈焰星球》2021-06-28
-
徐彦利《心灵探测师》:未来心灵的辩证“探测”
书影 《心灵探测师》插图 精读徐彦利的作品,始于《我的四个机器人》与《心灵探测师》。
-
徐彦利:我所向往的科幻
我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人,眼前的一棵树,天上的一朵云,别人嘴里脱口而出的某个词,甚至夜晚无边的黑暗,都常常成为我幻想滋生的触点。
-
技术想象、诗学建构与产业生态发展
“科幻”毫无疑问成为当下的时代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