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之“极”还是天下之“间”?
“只要历史性对此在还讳莫如深,此在就没有可能对历史进行历史学追问与历史学揭示”,读高波新著《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下列此书只注页码),让我对海德格尔这句看似离题千里之言,多了些中国语境里的体会。
2025-07-30
-
沈从文与王澍:始于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经验跨界对话
引言:沈从文与王澍的跨界对话 沈从文(1902-1988)与王澍(1963- )的对话始于1987年。
2025-07-29
-
重读《猫城记》:抗战给文化照了“爱克斯光”
原标题:“在生死的关头,我们绝对不能讳病忌医!”——重读《猫城记》 《猫城记》插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高荣生 绘 一 20世纪30年代初,面临社会动荡、战争阴云,中国文坛诞生了一批激愤哀怨、辛辣讥讽的社会讽喻小说。
2025-07-28
-
王军: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下午信步迈入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厅,看到丰子恺漫画介绍:“他的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一经发表,更是让人们以漫画的方式走进了诗的意境。
2025-07-25
-
戴燕:再论文学史的权力——重读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最早知道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一九七九年在北京大学上中国文学史课的时候,这是中文系本科生的必修课。
2025-07-24
-
一张便笺,一段救灾往事
“大志已随流水去,舍身却为救人来。
2025-07-23
-
《未尽的快乐》:一幅苦中作乐的快乐拼图
编者按:日前,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出版了董铁柱《未尽的快乐》。
2025-07-22
-
藏书票:一部人书互动的文化史
狄更斯的藏书和纹章藏书票(左),徐家汇藏书楼提供 我国报刊上刊登的第一张英国藏书票图片,黄显功提供 以纸为媒的历史记录,既有文字的书写,也有图像的描绘。
2025-07-22
-
《四世同堂》手稿背后的故事
《四世同堂》手稿第一部首页,中国现代文学馆藏,照片仅供本文使用 《四世同堂》手稿 中国现代文学馆 藏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经典长篇小说,一部百万字的巨著,小说以恢宏的叙事与地道的“京味”城市书写,几乎复原了老北平的民俗画卷,有记忆中的家国安宁、人情醇厚,也有现实的仇寇铁蹄、遍地血雨,书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后普通百姓的生活,写尽了复杂人性。
2025-07-21
-
沈从文与颐和园霁清轩
小学时代的颐和园春游,可说是一件欢呼雀跃的大事,母亲会破例给一毛钱零花,一个义利圆面包,煮两只鸡蛋,这些吃食平日里难得一吃。
2025-07-18
-
烽火弦歌里的文人脊梁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
2025-07-17
-
“走到这历史动乱的最中心去”
在抗战中,报告文学因敏锐、及时地反映战争状况发挥了积极效用。
2025-07-16
-
壁立万仞 绛帐三千——作为教育家的陈寅恪
陈寅恪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列其门墙的,济济一堂;私淑成名的,不在少数。
2025-07-15
-
背了那么多年,你告诉我《三峡》的作者不是郦道元
与一般的地理书不同,《水经注》在叙述谨严详赡的同时,还极富文彩,尤其是其中一些写景的优美文字,在后代皆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025-07-14
-
朱德发:视学术为生命的文学史家
朱德发(1934-2018),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
2025-07-14
-
筚路蓝缕累积成就——为建成资料、档案中心的文学馆亲历散记
前不久,中国现代文学馆为庆祝建馆四十周年召开了一次预备会议,王军常务副馆长在会上报告说,文学馆已顺利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藏品多达近百万件,其中文物二十多万件,一级文物143件,二级文物383件。
2025-07-10
-
“人民文艺”的香港之旅——旅港左翼文坛与解放区作家作品(1946—1949)
1946年下半年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统区白色恐怖情势加剧,大批因躲避政治迫害而自内地奔赴中国香港的左翼作家(其中不乏中共统战及宣传干部)构建起了解放战争时期蓬勃一时的旅港左翼文坛。
2025-07-08
-
从卢沟桥踏上寻访白求恩之路
我出生在皇城根下的景山后街,自幼便熟悉京城的名胜。
2025-07-07
-
《雹神》:神界如俗界,聊斋志“不异”
《聊斋志异》 会校会注会评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对我们来说家喻户晓,熟悉又陌生——我们熟悉许多由它改编的影视剧,却可能陌生和隔膜于诸多原作。
2025-07-04
-
江绍原的《发须爪》与周氏兄弟
江绍原 晚年读书无规划,手边有什么就读什么,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不受课题约束。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