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史铁生同学
史铁生(右二)与清华附中的同学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前坐者) 与同学看望王玉田(前排右五)、 董玉英(前排右四)老师 1964年9月,13岁的史铁生考入清华附中,编入了64(3)班,从此开始了难忘的初中生活。
2021-05-02
-
从“结晶”到“螺旋”:卞之琳“成长”观的生成演变
一 对卞之琳的文学演变而言,1936年前后绝对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
陈忠实的幽默
1942年6月22日-2016年4月29日 陈忠实总体上是一个谨重的人,方正的人,然而并不失其幽默。
关键词:  陈忠实2021-04-30
-
“耻辱的门”:“五四”前后刘半农的自我改造
一、 从“半侬”到“半农” 如果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比作一场大规模的交响乐,这场交响乐吸纳、吞噬、放大了个人的声音,而且“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1]。
-
论蒋光慈的“非虚构写作”及其“现实主义”意义
蒋光慈(1901—1931)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现象级”作家。
-
“东亚革命的歌者”——蒋光慈及其文学创作
蒋光慈 《蒋光慈全集》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浸润着无数革命者奋斗的汗水和滚烫的热血。
-
“醉眼”中的朦胧——鲁迅饮酒考
编者按:继《鲁迅草木谱》后,作家薛林荣再次聚焦鲁迅的日常生活,写作出版《鲁迅的饭局》。
-
宋声泉:近二十年“学者鲁迅”构建的既有与尚无
1999年,在“中国鲁迅研究五十年”学术研讨会上,张杰提出“鲁迅研究中最薄弱的是作为学者的鲁迅”。
-
邱焕星:“政治鲁迅”研究的三种路径
鲁迅研究在1980年代之后,开始进入一种“去政治化”的状态,先后继起的思想革命范式和主体性范式,其倡导者无论是王富仁还是汪晖,都明确反对“文学自觉地服从于政治、服从于中国的革命斗争”1,批判“鲁迅研究承载的政治意识形态使命”2。
-
林分份:“革命”视域下的鲁迅研究一瞥
一 据许广平回忆,早在留日时期,鲁迅就颇有自知之明:“革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不许问的。
-
张洁宇:文体政治与重塑文学——鲁迅杂文研究断想
一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杂文”概念由鲁迅提出,并由他本人进行了最专注、最大量的写作实践,几十年来,杂文研究与鲁迅研究这两个领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
-
鲍国华:新世纪 20 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小说受到最早也最持久的关注。
-
符杰祥:作为问题与方法的“原鲁迅”
一、如何成为问题:“原鲁迅”的发现或发明 “早期鲁迅”,即成长为一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翻译家之前的鲁迅。
-
李冬木:回归鲁迅
一 编辑约我参加这次笔谈,让我重点就21世纪以来这20年间的日本鲁迅研究做一个介绍。
-
孙郁:近二十年鲁迅研究之印象
一个作家成为经典而被反复凝视的时候,走进他的世界,自然有不同的方式。
-
21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编者按:鲁迅研究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
-
1919年梁启超的巴黎行
梁启超1919年于巴黎 1919年中国欧洲考察团在巴黎,中间者为梁启超 1915年,是《觉醒年代》的故事开启时间,出于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共同愤慨,日后中共创党史上著名的“南陈北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有了一次戏剧性的会面。
-
符杰祥:“狂人”/“小传”
刊于《新青年》1918年5月第四卷第五号的《狂人日记》是时在教育部周树人以“鲁迅”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所公认的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
-
止庵: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才尽’也就随他们去说好了,先要过了自己这一关。
-
仕与隐:杜甫天宝前后的两次移居
天宝前后,杜甫的两次移居很值得注意:一是约开元二十九年(741)从位于洛阳之南陆浑山的陆浑庄移居到洛阳之东首阳山的土娄庄,二是天宝十三载(754)移居到长安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