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在京的“呐喊”
编者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时任教育部职员的周树人随同北上,开启了他在北京的十四载生涯。
-
李白:志在删述 辉映千春
中国诗歌发展到盛唐,声律、风骨俱备,正式踏入黄金时代。
-
作为建筑史家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身份非常多,最著名的说法是民国才女或一代美人,不过这太宽泛。
-
贾植芳:从历史中来,到学问中去
贾植芳(1916—2008),山西襄汾人。
关键词:  贾植芳2021-02-21
-
闻一多:记忆里那道不可逼视的白光
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中回忆说:“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
林语堂佚简释读与笔名“岂青”献疑
内容提要:笔者新发现林语堂致谢冰莹佚简两封,现有的各种林语堂选集、文集乃至全集均未见收录,林语堂年表或年谱也未见提及。
-
鲁迅和近代以来日本人访华游记
近代以来,日本人写下了大量访华游记,这些游记比较全面地呈现了近世中国的形象,虽然这些形象有很多歪曲之处,但也有不少游记做出了相对客观的记录。
-
卢纶“予心君冀言”
卢纶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河中蒲县(今属山西)人,他写的《塞下曲》组诗雄浑慷慨,字里行间充满英雄豪气。
-
贺敬之文学中的延安精神
贺敬之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本文作者曾经多次拜访贺敬之。
-
“万物同体”:王阳明思想的晚年发展
演讲人:陈来 演讲地点:中国政法大学网络讲座 演讲时间:二〇二一年一月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
陶冶赖诗篇:诗人与造物
编者按:世间谈论杜甫,多从家国情怀、人际关系、个人经验感受出发,多少有些传统。
-
汪曾祺文学创作中的鲁迅因子
原标题:人物形象的塑造——论汪曾祺文学创作中的鲁迅因子 摘要: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
-
钱锺书的学问精神及体系问题
真正的批评,并不是易为的,一切的批评都不免主观,而因此也就都是危险的,但我们希望它公允。
-
同行,为了同一的目标
鲁迅曾把中国共产党人称颂为“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虽然他不是共产党人,却把很多共产党人与进步青年视作“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同道者。
-
《王伯祥日记》中的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先生诞辰120年纪念会前夕,同事转给我两张老照片,是李希凡、蓝翎和俞平伯先生的合影。
-
顾颉刚:治学,其心也诚,其志也坚
原标题:治学,其心也诚,其志也坚——从《我的父亲顾颉刚》中看亲人写学人 《我的父亲顾颉刚》,顾潮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编者按:顾颉刚先生当之无愧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巨人。
-
魂兮归来哀江南:鲁迅创作中的江南生活影像及其美学
在中国文化中,江南,可谓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
王运熙:以求真之精神,在古典文学园地耕耘
王运熙(1926-2014),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古典文学研究家。
-
孙郁:汪曾祺杂诗别议
汪曾祺的样子就像个诗人,和他交往的时候,难忘的是那双眼神和嘶哑的嗓音,有一股飘然的感觉流溢。
-
一代朴学宗师钱大昕
《钱大昕年谱长编》,李经国著,中华书局2020年11月第一版,128.00元 有清一代学术,历经大、精、新三个发展阶段,对传统学术做了颇富成效的整理和总结,并体现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治学取向、旨趣与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