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为何缺席《世说新语》?
原标题: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原因辨析 在六朝时代姹紫嫣红的文学景观中,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无疑是一部人文价值极高的文学宝典。
-
高晓声与新时期文学:摆渡人的系心带
1979年,高晓声凭借《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重返文坛,自称“出土文物”的他塑造了李顺大、陈奂生等新时期文学的典型形象,被认为是鲁迅“国民性”问题的延续,获得文坛很高的赞誉。
-
沈从文和巴金的青春往事
1933年,巴金(左一)摄于北平达子营沈家,图中右一至右四分别为:张充和、张兆和、沈从文、沈岳萌 1988年5月,巴金的心情十分沉重。
-
韩守泉:郑振铎的藏书癖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专家,又是屈指可数的藏书家。
-
关爱和:钱玄同的学术精神与品格
钱玄同 钱玄同手迹 (上)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起点。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编订过程考
原标题:琐细的纪念与谨严的整合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编订过程考 自1936年10月19日至今,海内外人士丰富、繁杂的鲁迅纪念话语与实践,已建构起一部绵长丰赡的鲁迅纪念史,而萧红的长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无疑是其中一部无法回避的经典作品。
-
穆旦归国后的工资
穆旦与夫人周与良是1953年1月回国的。
关键词:  穆旦2021-01-18
-
钱锺书眼中的唐代诗人
近读人民文学出版社《钱锺书选唐诗》,觉得该书的出版对钱锺书整体诗学观和整个唐诗研究裨益甚多。
关键词:  钱锺书2021-01-17
-
怀念 | 吴福辉谈阅读、文学史及现代文学馆
中国作家网记者从吴福辉友人处获悉,吴福辉先生今晨(2021年1月15日)突发心脏病,于加拿大逝世,享年82岁。
2021-01-15
-
张梦阳:鲁迅晚年杂文欣赏
鲁迅一共活了五十五年零二十三天五小时二十五分。
-
老舍的世界与世界的老舍
部分老舍作品外文译本 2014年,老舍《四世同堂》英文原译稿在美国被发现,小说第三部分《饥荒》中遗失的部分被回译为中文,上海东方出版中心等相继推出《四世同堂》完整版,再次引发人们对老舍作品海外传播与研究的关注。
-
吴中杰:鲁迅画论
鲁迅从小喜爱图画,年既老而不衰。
-
汪曾祺小说评价中的圣俗问题
摘要:在汪曾祺小说评价史上,出现了大量围绕圣俗问题展开的研究,这与作家笔下出现的寺庙和僧尼形象密切相关。
-
王元化:以生命证悟独立精神的思想者
1987年,吴琦幸和王元化(左)在清园合影 启功给吴琦幸的回信 《王元化传》(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后,不少读者和朋友问我,为老师作传,你会不会觉得有某种困难?作为学生,你对老师的评价总会有些私谊在其中,而传记是对人一生的评价,你是否能够做到真实和客观?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回答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确实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
-
王家新:作为“同时代人”的杜甫
杜甫再次来到我们这一代诗人中间并成为我们的“同时代人”,这大概应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前后的事, 这就像冯至在“七七事变”后携家人随校从上海辗转内迁, 在颠沛流离的路上发现了杜甫一样。
-
沈卫荣:陈寅恪与佛教和西域语文学研究
一 1923年,还在欧洲留学的陈寅恪(1890—1969)给妹妹写信说: 西藏文大藏经,多龙树马鸣著作而中国未译者。
关键词:  陈寅恪2021-01-08
-
胡智锋:纪念夏衍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原标题:纪念夏公——写在夏衍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 晚年夏衍 2020年是夏衍先生诞辰120周年。
-
冯至与里尔克及其诗歌之翻译
冯至是诗人,也是翻译大家,他一生译述丰硕,其中有歌德、席勒、海涅、里尔克、格奥尔格等,相比而言,在这些译作中,里尔克的分量并不算多,但影响甚大。
-
汪曾祺读“聊斋”:孤愤,还是有所思?
原标题:孤愤,还是有所思?——论汪曾祺从《聊斋志异》翻出的“新义 摘要:《聊斋志异》有义理有诗情,既纯正又潇洒,但重心还是落在义理之纯正上,被一股落拓名场的怨气所贯注,成为一部“孤愤之书”。
-
刘卫国:朱自清日记中的细节与真实
朱自清有记日记的习惯,其留存的日记,后被其子朱乔森整理,作为《朱自清全集》第9卷和第10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