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庆利:“中外”名目下的传统文化观之争
重拾这块“会思想的石头” 1925年春围绕《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引发的讨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持续发酵,已演化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一件著名公案。
2024-09-09
-
陆建德读《袁同礼年谱长编》:“为学术的热诚”
近现代人物的年谱推进历史研究,已是不争的事实。
2024-09-09
-
歌谣研究何以成为“国学”
歌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葛天氏的“八阙”、伊耆氏的《蜡辞》以及《吴越春秋》的《弹歌》等,都是上古歌谣的代表,而《诗经》的十五国风则是西周至春秋民间歌谣的集萃。
2024-09-09
-
蔡子玉:一个“内生”于日记文献的近现代人物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的王启元兄微信来询,陈曾寿(1878-1949)日记中的“子玉”究竟是谁?我整理陈曾寿《苍虬阁日记》时,时常碰到这两个字,只知他姓蔡,至其姓名字号、生平履历,则一概茫然。
2024-09-06
-
孟渊旅社:消失的旅馆,难忘的往事
孟渊旅社,原位于汉口路、湖北路路口,坐西朝东,据说其原址为天仙茶园。
2024-09-06
-
李冰:让人常常记起的人
记得初识李冰书记是在2008年年底,他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见面会上。
2024-09-05
-
赵瑞蕻:一位温州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节气虽已过了立秋,但在南京,依然是盛夏的景色。
2024-09-05
-
曾艳兵:我与乐黛云先生的二三事
2024年7月27日上午,从网上看到消息: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去世了。
2024-09-05
-
曾镇南:我记忆里的那几届茅奖评选
目接神通,有会于心,论必已出,言必有据。
2024-09-05
-
萧乾与“小树叶”
一 《北京城杂忆》是萧乾先生晚年的重要作品集之一,我有前后三个版本中的五本。
2024-09-04
-
郭沫若写校歌
1926年2月,郭沫若被国立广东大学聘为文科学长兼史学系教授。
2024-09-04
-
“夏可为事件”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出路”问题
自现代以来,青年问题一直是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命题。
2024-09-04
-
刘元树:给徐中玉先生当助教
走近徐中玉先生 1954年春,我还在四川大学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徐中玉先生的大名了。
2024-09-02
-
“辛勤母瘦子初肥” ——自己的一段“古老的回忆”
人的正常记忆是从三至六周岁开始的,两个月的婴儿绝无记忆。
2024-09-02
-
古代文论中的形式批评传统值得重视
新世纪以来,关涉古代文学和文论的诸多文献典籍以各种方式得以出版,极大丰富了学科研究的边界和视野。
2024-09-02
-
巴金与徐懋庸的一次对话
我曾经保存一册1933年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杂志,13期上刊登过《巴金到台州》的文章,大概可以算作巴金的一段轶事。
2024-09-02
-
九十余年反复翻印的一本学术书
罗新慧老师告诉我,当年晁福林先生学习青铜器铭文,就是临摹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后简称《大系》),并用这个方法要求学生。
2024-08-30
-
王帅:俞平伯散记
俞平伯(1900—1990),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2024-08-30
-
深刻于印章的思致:启功名字蠡测
7月26日,是启功先生的生日。
2024-08-30
-
马识途先生与《清江壮歌》
1960年5月,在北京工业学院的校园里,著名作家马识途与一位陌生的年轻女子会面了,这位名叫吴翠兰的女子就是他失散多年亦寻觅多年的女儿,眼前的女儿跟她二十多年前为革命牺牲的母亲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清秀的脸庞透着不屈的坚韧,失而复得的激动和隔空的怀念让马识途泪流满面,久久不能平静。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