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复叠印象与纠结情感 ——近现代外国作家的北京想象

      文学中的城市形象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城市的理解与评价,进而介入现实城市的文化定位与形象重塑的工程。

    2024-09-30

  • 陈子善:记忆中的钱谷融先生

      1952年钱谷融入盟申请表 2011年9月10日,陈子善先生(左)与钱谷融先生(右)合影 写回忆文坛前辈的文章,越是熟悉的,越不容易写。

    2024-09-30

  •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由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于近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2024-09-30

  • 敬惜与揖别:鲁迅1924年暑期西行之旅的神思姿态

      一 1924年7月7日至8月12日,前后历时共36天(包括往返在途16天)的西安之行,堪称鲁迅居京十四年期间极少的几次出游中,阵仗最隆重、内容也最特别的一个特例。

    2024-09-29

  • 李培禹:我与金波老师的“书缘”

      小时候生活清苦,哪有钱去买书?考上师范学院后有了生活补助的姐姐知道我的心思。

    2024-09-27

  • 在京都书店寻得半部《杜诗详注》

      日本紫阳书院是早就闻知大名且一直想去拜访的一家书店,只是其地理位置远而且偏,便总没有被提上日程。

    2024-09-27

  • 章太炎《齐物论释》的时代价值

      《齐物论释》是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一字千金”。

    2024-09-27

  • 鲁迅职属的北京图书馆的创立

      京师图书馆开馆纪念合影(第二排右四为鲁迅) 人类遗留的所有文物中,纸质文物是最不易保存的,历史上的兵火战乱、水火之灾、焚书之痛,给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2024-09-27

  • 袁济喜:1978年,我的无问南北

      1978年9月27日上午11点,我作为刚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78级本科新生,从老家上海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

    2024-09-26

  • 陈喜儒:我为管桦当书童

      一 我从小就崇拜管桦先生,可惜一直无缘与他相识。

    2024-09-26

  • 周氏兄弟与《淞隐漫录》

      清末闻人“天南遁叟”王韬(1828—1897)的小说《淞隐漫录》凡十二卷,先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附于申报馆《点石斋画报》印行,有吴友如、田子琳的插图;后来才出版单行本。

    2024-09-26

  • 隐于幕后的新文化运动人物:袁同礼

      雷强撰成《袁同礼年谱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寄一校稿给我。

    2024-09-25

  • 日记里的王闿运和晚清史影

      王闿运二十几岁即享誉文坛,学问词章无一不精。

    2024-09-25

  • 阿英捐赠藏书系列探微

      青年时代阿英于上海 近期芜湖市图书馆专门在旧址建造安徽名人馆,其中革命家、藏书家阿英纪念馆的设置有藏书功能,颇为引人关注。

    2024-09-25

  • 朱应召:《文艺报》伴我走过青春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广东打工,由于热爱文学、热衷文艺,厂里却看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报刊,所以我决定用微薄的薪水自费订阅。

    2024-09-25

  • 陈平原:客厅里的陶渊明与鲁迅

      王瑶先生去世后半个月,我撰写了《为人但有真性情——怀念王瑶师》,初刊《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1期,后收入《王瑶先生纪念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等。

    2024-09-24

  • 光芒乍现的瞬间,温柔而幸福

      石昌渝先生 研究生时的合影,前排中间是石昌渝 父亲是2022年12月31日离开我的,有如他研究中对时间和历史进程的敏感,他的生命冥冥中停留在了2022年的最后一天,是完结也是起点。

    2024-09-24

  • 《文艺报》相伴四十秋

      1984年春,我有幸调入了政研室工作。

    2024-09-24

  • 三十三载,一段深情——祝贺《文艺报》七十五周岁生日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淮河南岸龙子湖畔的安徽财贸学院工作,岗位是校报(那时还叫校刊)编辑。

    2024-09-24

  • 世界语的晚清民国之旅

      今年8月,在坦桑尼亚阿鲁沙召开了以“语言、人与环境,为了更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第10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