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嗣音有人,流风无尽”——忆新文学运动健将刘半农
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健将,刘半农可谓自学成才,虽然终年仅43岁,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024-09-18
-
透过文艺作品回望抗战历史
又到9月18日,93年前的今天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2024-09-18
-
《“娜拉”在中国》:大叙事下的女性解放
易卜生或许很难想到,自己在1879年所写的戏剧《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会对一个遥远的东方古国的现代命运产生如此强烈且深远的影响。
2024-09-14
-
澎湃中的灯塔:《上海书评》十年文化坚守
澎湃新闻自问世以来,以“专注时政与思想”著称,《上海书评》便是这“思想”的肉身。
2024-09-14
-
革命与母职 ——左翼文学中的“弃婴叙事”主题探析(1927~1942)
引 言 母职,即“女性承担人类繁衍的命运所带来的母亲身份的担当与认同”[2],它既包括女性的妊娠、生育、抚育活动,也包括女性的母性意识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关怀伦理等等,在人类繁衍与文明传承中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2024-09-13
-
王静斯:我与地坛书市的半生缘
我与地坛的初次相见,算起来已经有三十多年了——真吓人一跳!地坛是我儿时活动范围内可用脚步丈量的最北端。
2024-09-13
-
华罗庚的对联与诗词
华罗庚为陈景润、由昆结婚写的贺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数学家华罗庚文学修养深厚,喜作诗,尤擅对联,留下了不少与文学有关的佳话。
2024-09-13
-
鲁迅得过“金牌”也曾被“记过”
鲁迅初入南京学堂时是学堂中年龄最小的学生,但他聪颖过人,课后从不复习功课,整天读小说,且过目不忘,《红楼梦》几乎能背诵。
2024-09-13
-
晚清官员出国游历前的一次洋务考试
1870年爆发的天津教案,标志着“同治中兴”“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
2024-09-12
-
张武军:剪贴与编年——作为史诗的《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引言:1933年,鲁迅杂文的顶点与“结”点 正如李长之论鲁迅时所说:“一个人的作品,在某一方面最多的,就往往证明是一个人的天才的所在。
2024-09-12
-
一书一票几多情
我进入签名书的世界,纯粹是误打误撞,从没想过会为此写一本书。
2024-09-12
-
以往知来,写下《鲁迅与国学》
鲁迅自己,是不太喜欢国学这个概念的。
2024-09-12
-
中国当代作家成长的“作协”推力
作家协会制度并非中国首创,而是模仿苏联建立的。
2024-09-11
-
魏巍的革命师生情
著名作家魏巍曾说:“有一个人,在我一生的关键时刻帮助了我。
2024-09-11
-
《啼笑因缘》的命名
1930年,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连载于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同年又出版单行本,一时间家弦户诵,被誉为“民国第一畅销小说”。
2024-09-11
-
巴金:叶圣陶是我一生的责任编辑
1981年4月13日,巴金(右)和叶圣陶在北京叶家合影。
2024-09-10
-
藤野先生、鲁迅和增田涉的师生传承
藤野严九郎教授 东京时代的增田涉 鲁迅赠送增田涉照 藤野严九郎,作为鲁迅笔下严肃可敬的“藤野先生”为人们所熟知。
2024-09-10
-
包天笑首创“余兴”
谈及报纸副刊,要追溯到清朝末年中国报业的开端。
2024-09-10
-
胡适长子的“小升初”
一 作为家长,胡适写过著名的文章,应是长子祖望出生不久后在《每周评论》上写的《我的儿子》一诗:“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2024-09-10
-
那么琐碎,那么诗意——沈祖棻晚年的日记与诗词书写
二〇一四年春,在清华园,我正对博士论文《沈祖棻词作与词学研究》进行最后修订。
202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