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干些呆事”的汪孟舒
管平湖、汪孟舒、关仲航 汪孟舒最大的兴趣在古琴与文献。
2024-09-23
-
高洪波:我的文坛师傅们——《文艺报》生活琐忆
在《文艺报》简易楼前。
2024-09-23
-
徐廷华:续写父亲冯友兰的遗愿
春风文艺出版社曾于1994年以“布老虎”冠名出了一套丛书,分长篇小说和散文卷。
2024-09-20
-
韦泱:巴金先生两题
今年恰逢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在一则巴金轶闻和一篇他不为人熟知的中篇小说《星》中,作家韦泱追忆他真诚的为人和作品。
2024-09-20
-
程千帆“偷偷”造访人文社
几天前,《莫砺锋讲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6月版)的责任编辑杜广学说,莫老师近日将来京做新书发布会,顺便请他来社里看看,因为他讲“从来没有进过北京任何一家出版社的门”。
2024-09-20
-
张昌华:编辑生涯中的温情故事
近来翻阅故纸堆时,文学前贤的厚爱一回回扑面而来:一款签名、一张便条、一幅书画……还有冰心那句暖心的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024-09-19
-
孙郁:京派文学的先锋传统
许多年前,作家格非评价汪曾祺的时候,以为其作品属于先锋派。
2024-09-19
-
霍丽:关于刘硕良先生的回忆与纪念
时光匆匆,一年时光倏然而逝。
2024-09-19
-
“巴金”之前的诗作
总算有一点凉风,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迎来巴金先生120周岁的生日。
2024-09-18
-
“嗣音有人,流风无尽”——忆新文学运动健将刘半农
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健将,刘半农可谓自学成才,虽然终年仅43岁,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024-09-18
-
透过文艺作品回望抗战历史
又到9月18日,93年前的今天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2024-09-18
-
《“娜拉”在中国》:大叙事下的女性解放
易卜生或许很难想到,自己在1879年所写的戏剧《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会对一个遥远的东方古国的现代命运产生如此强烈且深远的影响。
2024-09-14
-
澎湃中的灯塔:《上海书评》十年文化坚守
澎湃新闻自问世以来,以“专注时政与思想”著称,《上海书评》便是这“思想”的肉身。
2024-09-14
-
革命与母职 ——左翼文学中的“弃婴叙事”主题探析(1927~1942)
引 言 母职,即“女性承担人类繁衍的命运所带来的母亲身份的担当与认同”[2],它既包括女性的妊娠、生育、抚育活动,也包括女性的母性意识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关怀伦理等等,在人类繁衍与文明传承中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2024-09-13
-
王静斯:我与地坛书市的半生缘
我与地坛的初次相见,算起来已经有三十多年了——真吓人一跳!地坛是我儿时活动范围内可用脚步丈量的最北端。
2024-09-13
-
华罗庚的对联与诗词
华罗庚为陈景润、由昆结婚写的贺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数学家华罗庚文学修养深厚,喜作诗,尤擅对联,留下了不少与文学有关的佳话。
2024-09-13
-
鲁迅得过“金牌”也曾被“记过”
鲁迅初入南京学堂时是学堂中年龄最小的学生,但他聪颖过人,课后从不复习功课,整天读小说,且过目不忘,《红楼梦》几乎能背诵。
2024-09-13
-
晚清官员出国游历前的一次洋务考试
1870年爆发的天津教案,标志着“同治中兴”“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
2024-09-12
-
张武军:剪贴与编年——作为史诗的《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引言:1933年,鲁迅杂文的顶点与“结”点 正如李长之论鲁迅时所说:“一个人的作品,在某一方面最多的,就往往证明是一个人的天才的所在。
2024-09-12
-
一书一票几多情
我进入签名书的世界,纯粹是误打误撞,从没想过会为此写一本书。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