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论中的形式批评传统值得重视
新世纪以来,关涉古代文学和文论的诸多文献典籍以各种方式得以出版,极大丰富了学科研究的边界和视野。
2024-09-02
-
巴金与徐懋庸的一次对话
我曾经保存一册1933年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杂志,13期上刊登过《巴金到台州》的文章,大概可以算作巴金的一段轶事。
2024-09-02
-
九十余年反复翻印的一本学术书
罗新慧老师告诉我,当年晁福林先生学习青铜器铭文,就是临摹郭沫若先生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后简称《大系》),并用这个方法要求学生。
2024-08-30
-
王帅:俞平伯散记
俞平伯(1900—1990),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2024-08-30
-
深刻于印章的思致:启功名字蠡测
7月26日,是启功先生的生日。
2024-08-30
-
马识途先生与《清江壮歌》
1960年5月,在北京工业学院的校园里,著名作家马识途与一位陌生的年轻女子会面了,这位名叫吴翠兰的女子就是他失散多年亦寻觅多年的女儿,眼前的女儿跟她二十多年前为革命牺牲的母亲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清秀的脸庞透着不屈的坚韧,失而复得的激动和隔空的怀念让马识途泪流满面,久久不能平静。
2024-08-29
-
瞿秋白诗歌中的赤诚信仰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刑场,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从容不迫地在草地上盘膝而坐,直面刽子手的枪口英勇就义,时年仅36岁。
2024-08-29
-
龚自珍:剑气箫心一例消
龚自珍(1792—1841)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他的很多文章、诗歌,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延续着北京城历史文脉;既继承前人学风,又创造新的诗风文风。
2024-08-29
-
亦庄亦谐梁遇春
梁遇春在这个世界上只匆匆生活了二十六个春秋就被猩红热夺走生命,留下散文三十余篇,此外尚有一批译作,因甚耐品读而蜚声文坛。
2024-08-28
-
《绿土》:在文学史深处打捞
已经记不起从哪年开始了,我养成了一个阅读习惯,每隔两个月,都会等待一种刊物的到来。
2024-08-28
-
难忘一袭残荷香——追忆汪曾祺先生一段往事
去年重访扬州,专程去了一趟高邮。
2024-08-27
-
文学家淘书之乐
对爱买旧书的人来说,总免不了跑旧书店。
2024-08-27
-
马识途:高山仰止,追寻“不老松”
为马识途先生撰写年谱,至今已有6年。
2024-08-26
-
沧海月明 自珍自怜:我从孙犁先生处得到的教益
干净,简洁,素雅,这是孙犁(1913—2002年)先生的风格。
2024-08-26
-
解志熙:语重心长的叮嘱——黄修己先生的治史经验之启示
很久不见黄修己先生了,心里很是惦念。
2024-08-23
-
新见周作人江南水师学堂期间的文献考释
周作人的佚文,虽经陈子善、张铁荣、鄢琨诸前辈大力搜求,已编成煌煌数巨册。
2024-08-23
-
杨际岚:推开这扇窗——写在《台港文学选刊》创办40周年之际
瞭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 《台港文学选刊》创办于1984年9月。
2024-08-23
-
关仁山:青春作伴,文学还乡——参加全国青创会的回忆
文学是青春的证人,凝固成永恒的记忆。
2024-08-23
-
吴思敬:不到黄河心不甘——“狂飙诗人”柯仲平的启示
左边一条山,/右边一条山,/一条川在两条山间转;/川水喊着要到黄河去,/这里碰壁转一转,/那里碰壁弯一弯;/它的方向永不改,/不到黄河心不甘。
2024-08-22
-
巴金藏书捐赠去向考证
巴金是藏书大家,车库、储藏室、阁楼、书房、楼道、阳台、厕所……寓所内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摆着书,买书藏书成了巴金除创作之外最重要的事,晚年时他致力于将自己的藏书“化私为公”。
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