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三月,梦揽星河,船行水上

“此地江河浩荡”,文脉从万寿寺旁涓流到芍药居侧,亦从现代中国奔涌至世界文学版图之中。

01
【温故】三月,梦揽星河,船行水上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将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02沈从文先生参与了《诗刊》编辑工作吗

沈从文先生是极具个性的现代作家、学者,“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他是乡土抒情的诗意构建者,是用文字与生命探索人性、文明与美之永恒的思考者,也是学养深厚、贡献卓越的文化学者和编辑家。

02
沈从文先生参与了《诗刊》编辑工作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水画中常见“计白当黑”的妙法,《江雪》恰似一幅大幅留白的水墨长卷,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是这个情景的绝佳诠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茫茫白雪留给天地间的,就是大片的“无”。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彭慧芝
03艾丹:怀念我的父亲艾青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家人远赴新疆,在小城石河子生活、创作。父亲下放时携带了一摞书籍,其中有常年翻阅的工具书,又厚又沉那类,有的已开线脱页,记得有《法语辞典》《罗马史》等。父亲曾对别人讲过,他想写一部史诗,他觉着中国的革命与罗马的历史相似。

03
艾丹:怀念我的父亲艾青

20世纪60年代,我们一家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一个农场生活,周边是广漠的戈壁滩,白天可以望见天山,在夏季,山顶也是白雪皑皑。我们住在“地窝子”里,屋顶是个斜坡,上面有个孔洞,光线昏暗。农场没有通电,带玻璃罩的油灯很受用。白天父母去劳动,收工后,母亲做饭,父亲有时会在油灯下读书、做笔记。

来源:文艺报 | 艾丹
04何以确定自我:“钞古碑”与鲁迅《墓碣文》的创作

鲁迅对金石拓片的浓厚兴趣贯穿其一生,从事新文学创作后也没有放弃抄校和整理金石文献。他一生收藏拓片5100余种、6000余张,涵盖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画像、铜镜、古砖、瓦当等,还整理编纂金石目录,撰写考证文章。

04
何以确定自我:“钞古碑”与鲁迅《墓碣文》的创作

所以,“钞古碑”与鲁迅文艺实践之间的关联持续吸引着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姜异新指出“金石寻访、独坐录碑、古籍校勘”既是周树人继续“践行文艺梦”,也是其“文化责任心的表现”,对“中国现代文艺之建构”的深思也蕴含其中。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 黄爱华
抗战时期的张元济

近日,叶宋曼瑛 著、张人凤 邹振环译《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出版。该书详细梳理了张元济从科举出身的传统士大夫,到投身维新变法,再到成为商务印书馆的灵魂人物的多重身份转变。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叶宋曼瑛 著、张人凤 邹振环译 2025/04/25
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烽火岁月,拿笔的战士从未缺席,一部部文艺作品在战火中诞生。这些作品如同战斗的号角,担负着唤起民众、团结民众、鼓舞民众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的重大使命。

来源:人民日报 | 冼妮娜 2025/04/24
新文化运动的重识与再现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重写大历史计划“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系列”中的第一部,主要描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演进,旨在讲清被诸多后起认知遮蔽的新文化运动本身的历史事实。

来源:人民日报 | 冼妮娜 2025/04/23
师陀与京派

“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论著说及师陀时,几乎总要强调他与沈从文的关系,而屡次被不加思索地选入京派文学选集、写入文学史著,更成了师陀无奈到无法逃避的‘光荣’遭遇。”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徐洪军 2025/04/22
沈从文交游新考——从佚简七封谈起

目前所见沈从文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民国时期、共和国前二十七年以及新时期。这三个阶段中,除比重较大的家书始终贯穿以外,从其余书信不难发现,沈从文民国时期的交游对象基本集中在文坛,共和国前二十七年的交游主要在文博界,进入新时期之后,由于被重新发现,形成了“沈从文热”,又逐渐增多了与文学界的交游。

来源:《新文学史料》 | 刘锐 2025/04/21
莫砺锋:故人生死各千秋——《师友记》自序

人生在世,除了家人外,最亲密的人首推师友。唐人柳宗元说得好:“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可见师友实即良师益友,不良无益之人是称不上师友的。

来源:《新文学史料》 | 刘锐 2025/04/18
顾农:读《林长民集》的两点感想

林长民是一位值得敬重的爱国主义者,他早年留学日本期间翻译过一部《西力东侵史》,激励国人勿忘国耻。当时他是一位典型的爱国青年;后来误入政界,希望通过议会政治来促进中国的进步,这其实是做不到的,好在他的爱国热情始终高昂不衰,对帝国主义列强一向采取强硬立场。

来源:澎湃新闻 | 顾农 2025/04/07
丁言昭:读许幸之来信想起的

1983年的一天,父亲丁景唐收到一封信,信封上写的是:“上海绍兴路374号上海文艺出版社 丁景唐同志”,下面署名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许缄”。父亲打开一看,原来是许幸之写来的,但并不是给他的,而是写给我的。那时我父亲在上海文艺出版社任职,许幸之不知道我家地址,因此写到出版社去了。

来源:文汇报 | 丁言昭 2025/04/03
清明时节雨纷纷可能不是杜牧写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七绝《清明》千古流传,但你知道吗?这首诗的作者可能不是杜牧。其实,不仅作者存疑,这首诗自问世以后,一直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杜牧”“‘欲断魂’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杏花村’究竟是在何方”等等,在后世一直争议不断。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陈品 2025/04/03
上巳节——桃花欲发杏花谢 细雨斜风三月三

3月31日是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来源:“孔子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 陈建辉 2025/03/31
梁启超的教子之道

人生在世,谁不希望家庭和睦,事业兴旺?为人父母,谁不希望子女德才兼备,有所作为?尽管“此事古难全”,并非没有范例可供参考,比如梁启超。梁启超有十个子女,除一人早夭外,竟出了三个院士,其余六人也各有所成。近读《梁启超家书》,颇得教益。

来源:北京晚报 | 李硕儒 2025/03/31
杨寿康的文艺创作及译著

作家、翻译家杨绛(杨季康)女士的大姐,名为杨寿康,也是一位才女。杨绛本人的文章及他人有关钱锺书、杨绛的文章,屡屡提及杨寿康,只是文字甚少,以至于杨国良编写《杨绛年谱》时,只能注解:杨寿康“生平资料不多见”。

来源:北京晚报 | 李硕儒 2025/03/28
读战时名家日记 思和平幸福来之不易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收藏到一本1935年出版的新编文学读本《现代创作日记选》(上海中央书店印行)。有趣的是,当时就已有版权意识,书封上面标明“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来源:北京日报 | 冰德 2025/02/14
虞云国:五十年前的海上书事

我现今还保存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福州路买的两本书。一本是《书的故事》,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六年(1947)初版本,作者伊林在第一时间就记住了,译者很晚才留意,竟是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

来源:《随笔》 | 虞云国 2025/02/11
花灯璀璨的宋朝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又称上元、元夕。因为有张灯的习俗,所以又被称为“灯节”。在古书的记载中,宋朝的元宵节尤为热闹。

来源:北京晚报 | 刘海永 刘一玮 2025/02/12
吴心海:开启故纸堆中的历史宝库

《故纸堆里觅真相》致力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细节。作者吴心海仿若一位执着的寻宝人,深入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从原始信件、日记到鲜有人关注的文献记载,全方位搜罗素材。在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上,他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维度叙述,而是通过多渠道资料的整合,让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来源:解放日报 | 辛达 2025/02/17
高秀芹:师生三人的“花事”

“花间一壶酒”,由“酒事”到“花事”在别人看来十万八千里的事在我们这里就是一杯酒的事。先生刚写完美文《我与紫藤有缘》,由紫藤想到好文《岂止水仙,更有腊梅》,还有更早的《岂止橡树,更有三角梅》,老孟倡议,把先生写花的文章辑成《花事》。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高秀芹 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