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八月,字重千钧

“解放思想,解放了谁?”他的叩问无疑亦有千钧之重。

01
【温故】八月,字重千钧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将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02作家老舍的武术人生

众所周知,作家老舍(1899—1966)是我国现代文坛巨匠,鲜为人知的是,老舍一生习拳练武,强身健体,精通查拳、洪拳、六路短拳、太极拳、粘手和刀枪剑戟等多门拳术、棍术、枪术,是一位地道的武术行家。

02
作家老舍的武术人生

老舍出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旗人历来有尚武的传统,老舍的祖辈多为习武之人,家族中的男子不乏八旗兵丁,父亲是一名保卫大清皇城的护军,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英勇捐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老舍自幼有一股壮烈的武侠情怀。

来源:北京晚报 | 周惠斌
03《荷花淀》是如何写出的

1939年12月,孙犁在晋察冀阜平山区,突然想起自己在抗战之初生活、工作的白洋淀,随即写下一首长诗《白洋淀之曲》。该作以故事诗的形式描绘了水生与菱姑夫妻二人在白洋淀上抗击日军的经历……

03
《荷花淀》是如何写出的

从孙犁早期创作发展看,1938年初他投身抗战,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当地的文艺、生活经验构成了孙犁创作的原初资源。1938—1943年孙犁在晋察冀创作了包括《白洋淀之曲》在内的一系列作品……

来源:《文学评论》 | 刘晓航
04山城回响:曹禺与战时重庆的文学共鸣

山城重庆,是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避风港,也是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圣地。在这座充满烟火气息的城市里,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先生度过了一段峥嵘岁月。重庆作为曹禺抗战时期创作与生活的重要舞台,以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成为曹禺艺术生涯中一段可歌可泣的难忘历程。

04
山城回响:曹禺与战时重庆的文学共鸣

曹禺在重庆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戏剧创作表演成果,而且还非常重视抗战戏剧的理论建设,在多次演讲中集中表达自己独到的理论思考。一九三八年夏,剧校举办“战时戏剧讲座”,七月二十五日曹禺在重庆木牌坊英年会讲《编剧术》。

来源:《红岩》 | 杨梓悦 凌孟华
涤烦祛秽代琼浆——近代中国的汽水

汽水作为夏日消暑之物,在晚清传入中国,“考其来源,在光绪年间,先由南洋而至上海,嗣后才盛行于各都市”(《汽水原名荷兰水》,《新天津》1942年8月14日)。汽水也称“荷兰水”……

来源:光明日报 | 安雅琴 2025/08/22
大刀教官和他的武术茶馆

翻开抗战史册,我们看到中国军队第一次正面和日寇作战,就在古北口、喜峰口一线的长城上。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由于装备落后而损失惨重,但也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特别是二十九军大刀队夜袭敌营,砍杀日寇数百人,被称为喜峰口大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

来源:北京晚报 | 董梦知 2025/08/21
《救亡日报》:牺牲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

黄浦区南京东路353号,如今的悦荟广场迎接熙来攘往的人们。1937年8月24日下午,淞沪会战爆发后第11天,在这座当时还叫“大陆商场”的装饰主义建筑6楼,第一期《救亡日报》出版。

来源:解放日报 | 王闲乐 2025/08/20
“飞机楼”往昔

在北京西北郊颐和园与圆明园之间,有一处不为人知的原皇家园林——自得园。自得园现位于中央党校南院内,园内隐藏着一座造型奇特的“飞机楼”,其两翼舒展的轮廓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架蓄势待发的银色战机。

来源:北京日报 | 高一丁 2025/08/19
震天撼地的英雄史诗:穆青笔下的东北抗战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14年来在东北的抗日斗争,就其残酷与艰苦的程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这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在暴敌侵凌下,所显现出的光荣和骄傲。但由于过去环境的限制,及日寇的严密封锁,使国人对联军的英勇斗争很少知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牛纪伟 丁非白 2025/08/18
百多年前,英国奇女子的“北京花园”

古今中外产生过无数著名的旅行家,他们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饱览奇风异俗的经历更令人羡慕,他们留下的文字成为满足我们好奇心或求知欲的宝贵资料。

来源:北京日报 | 李国庆 2025/08/15
阿英在天津的22天

阿英于1949年8月13日抵津,当天即撰写了日记。此后逐日记录,至9月3日不曾中断。阿英记日记的习惯,与鲁迅相近,惜墨如金,如流水账,只是简要记录一天之内经历的人和事,大多以简笔书之,绝少铺陈渲染,更不披露自家的感受和心境,可谓质朴无华。对日记而言,文胜质则史。阿英日记又不避琐屑,事无巨细,均予以记录,体现出鲜明的日常性,独具一格。

来源:文艺报 | 鲍国华 2025/07/24
藏书票:一部人书互动的文化史

1990年,梁栋、鹏程夫妇以该刊内容为主,选编了《藏书票艺术》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我国第一种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藏书票专著,以“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艺术欣赏价值”为特色(编者的话,《藏书票艺术》第358页)。在介绍外国藏书票的专文中,仅有三篇有关英国藏书票的译作,作者是英国伦敦大学教授W.E.巴特勒先生,他曾任英国藏书票协会秘书长,后任国际藏书票联合会(FISAE)秘书长。

来源:文汇报 | 黄显功 2025/07/23
“我自田间来,还回田间去”

中国新诗的天空,一弯新月,群星灿烂,田间是我所敬重的一位诗人。一本《田间诗选》,我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写于抗战时期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街头诗”,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年代所起的鼓动性、号召力都是难以想象的。我至今还能背出几首。

来源:北京日报 | 徐廷华 2025/07/22
束沛德:我尝到了酸甜苦辣

悠悠人生路上,喜怒哀乐或酸甜苦辣,往往不期而遇。我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人生中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麻烦、挫折,但由于缘分和机遇,我又有机会挑担子、负责任,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了一些自己喜欢且有益于当代文学发展的实事,就这一点来说,我还是相当幸运的。

来源:北京晚报 | 束沛德 2025/07/21
国之歌者 传唱千秋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展柜中,静静地放着一把琴身已斑驳的小提琴。它的主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名叫聂守信——因令人咋舌的敏锐听觉,又被称作“耳朵先生”,后遂改名为聂耳(1912—1935)。

来源:北京晚报 | 曾子芊 代媛媛 2025/07/18
烽火弦歌里的文人脊梁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日军占领上海后,物价飞涨,万业凋敝。在这文化蒙尘的至暗时刻,严独鹤、周瘦鹃、陆澹安、朱大可等一众文人深味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他们合力办了一所“大经中学”,试图为孤岛学子接续起文化筋脉。

来源:新民晚报 | 吴南瑶 2025/07/17
《岳阳楼记》为何非写不可?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光耀千古,历来被视作士大夫精神的代表性篇章。其中,“先忧后乐”之言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在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思想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范仲淹、滕宗谅(字子京)二人的“共鸣”。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但《岳阳楼记》却是一篇不得不写的文章,它是自白明志的音声相和,也是共同持守正道的呐喊。

来源:北京晚报 | 邹安时 2025/06/09
一生有光:“小人物”邵贻裘的光华情缘

日月光华,星河璀璨。今年的6月3日是上海光华大学建校百年之期,为纪念这一特殊时日,华东师范大学将举办系列活动以为缅忆。受校方委托,笔者承乏光华大学文献展一事,故近来对展览中的展品多有梳理……

来源:澎湃新闻  | 丁小明 2025/06/04
隐于《蒋维乔日记》背后的武进文献征存社

沈燮元先生不止一次告诉我,说他早年曾记了几年日记,里面涉及不少学术界的名人,可惜没能坚持下来,不然到晚年可能也会成为有用的材料。然而,更为可惜的是,2023年3月沈先生去世后的几个月里,我去南京整理他遗留下来的书籍、手稿,直到最后也没有发现他所说的早年日记。

来源:澎湃新闻 | 李军 2025/06/05
在《保卫延安》手稿中寻找文学的“战壕”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藏品库房中,6000余页、重达10余斤的《保卫延安》手稿,静默如磐,与10余本作者签赠、批注、修订的图书版本并置,庄重典雅。这部由作家杜鹏程历时4年九易其稿的文学巨制,其手稿厚度超过两尺,泛黄的纸张上交错着红、蓝、灰、黑四色笔迹,犹如硝烟散尽的战场遗存。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姚明 2025/06/06
文天祥与江西“文章节义”

在璀璨绚丽的华夏大地,哪里可以称得上“文章节义之邦”?答案毫无疑问,非江西莫属。特别是古称庐陵的吉安,欧阳修、文天祥的“文章节义”,早已家喻户晓。“文章节义”是什么?简而言之,“文章”可指文学创作与文学成就,“节义”可指为人的节操与义行。

来源:江西日报 | 刘德清 2025/06/03
“国色”在何处?请君只看洛阳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十三朝古都洛阳是一座充溢着文化与文学的城市,多少帝王卿相、骚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旷世绝响的诗章,或赞物华天宝,或叹人物风流,或抒个人幽怀,或描牡丹秀色。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守国 202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