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机与契机: 作家“网红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随着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而兴起的网红文化不断向各个领域渗透,文学领域也未能置身事外。
2025-05-29
-
C刊问题与“破五唯”的真正落实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某某学术大佬“霸榜”各大学术期刊的新闻。
2025-05-28
-
媒介能否成为文学第五“要素”
编者按 2024年12月4日,学者叶祝弟在本版刊发文章《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谈到,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向来被看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而在今天不得不认真审视媒介现实,“‘四要素’是不是有必要升级到‘五要素’,将‘媒介’列入?”这个观点引发学界讨论。
2025-05-28
-
越此三境,尔后成大家
中国美术史家陈传席在《悔晚斋臆语》里有一锐见:凡书画诗文之成大功者,必经“感”“觉”“悟”三境界,“越此三境,尔后成大家”。
2025-05-26
-
未来考古学 ——关于DeepSeek与文学批评的构想
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未来考古学一旦建立,其独特性何在?或者说,什么是好的文学批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首先审视现实中的文学批评,按说文无定法,文学批评的好与坏因人而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25-05-26
-
文艺批评为何没有“批评味”
无论搞创作还是做评论,有一个积极健康的氛围十分重要。
2025-05-26
-
“三分钟读懂一部世界名著”:文化快餐还是阅读平权?
主持人的话 网络平台上,各种“三分钟了解一本书”“三分钟读懂一部世界名著”的短视频铺天盖地。
2025-05-26
-
DeepSeek与当代文学批评
主持人:李杨(《扬子江文学评论》编辑) 4月底的夜晚,一位老师发来消息,问我是否认识某平台的编辑,指出他们刊发的文章可能由DeepSeek生成,并标注了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2025-05-23
-
母女文学:扭结在爱与痛、美与伤之间
伍尔夫早在百年前就提点过:女儿是通过母亲认知世界的,尤其在父权世界里,母亲的言行身教或直接、或隐秘地决定了女儿、乃至未来子女的母性和女性意识。
2025-05-23
-
新大众文艺浪潮中的“非遗”传播与传承
近来有关新大众文艺的探讨如火如荼,特别对新技术与新媒介带来革命性变革多有论述。
2025-05-20
-
AI书写:文学创作还是文字游戏?
面对AI人工智能写作的出现,不少人惊呼,在不久的将来,AI人工智能有可能会替代专业作家的创作。
2025-05-19
-
从一个“传播贡献奖”引发的争议说起
前不久,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2024年度“传播贡献奖”,引发热议。
2025-05-16
-
知人论世与批评的有效抵达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批评一直是学界面对的重要问题。
2025-05-16
-
耿立:对创意写作的一点思考
一 创意写作这个词是舶来品,其在中国的火热程度,可以用滚烫来形容。
2025-05-15
-
让文艺评论告别“高冷脸”
近日,吴子林先生在《文艺报》发表《理论文章也可以是“文学”的》一文,提出理论文章应该打破枯燥的学术套路,写得像文学作品一样鲜活有文采,既有深刻思想又能让普通人读得进去。
2025-05-14
-
为什么人文学依然重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及其不满
自OpenAI公司开发的ChatGPT正式上线以来,以其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GenAI)迅速在各个领域引起持续而有力的回响,文学领域也不例外。
2025-05-11
-
破圈的幻象与文学的新生
2024年11月11日,上海报业集团宣布《文学报》将停刊,并入《文汇报》推出的《文学》周刊。
2025-05-10
-
面对意义失效的危机,文学能做些什么?
近年来,有社会学者用“悬浮”这一词语来指称当下的一种都市生存状态,意即人在快速变幻的社会脉动中处在一种没有根基的状态。
2025-05-10
-
人文教育与人工智能:机进人进,而不是机进人退
谈论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需要认真思考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需要客观估量人工智能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需要认真反思当前人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衡量人工智能进入人文研究的利弊,也需要借鉴千百年来人文教育的经验来培养人才。
2025-05-08
-
“文学+AI”,版权风险亟须应对
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学创作和生产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