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与水:从《生万物》到《北上》看中国乡土文学的双重谱系
编者按 文学新批评”近日推出杨一丹的《土与水:从〈生万物〉到〈北上〉看中国乡土文学的双重谱系》。
2025-10-27
-
人类写作的“独一性”无可替代——AI写作“取代论”的价值谬误
一 近年来,AI的迭代速度令人瞠目。
2025-10-24
-
以“全民写作”锻造“人民新史诗”
新大众文艺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时代产物,堪称新时代文艺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2025-10-22
-
从思想盔甲到文学生态
一 “纯文学”是一个充满争议、边界模糊且高度历史化的概念。
2025-10-22
-
AI时代,为何我们仍需“脚沾泥土”的报告文学?
当人工智能几分钟就能生成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有一种文体却因其“不可被替代”的特质而愈发珍贵——它要求作者必须用双脚丈量土地,以良心叩问现实,将真实淬炼成文学。
2025-10-21
-
关于文学批评:在“二手生活”与“文学的公心”之间
“既不能提供思想上的创新成果,亦无法在精神的境界与灵魂的充实上提供养料,甚至连‘风格的建构’都会在因循守旧的历史车辙中惯性前行,文学批评处境之尴尬,也就一目了然了。
2025-10-21
-
以文化人 以美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
2025-10-20
-
文学的观念变革与面向调整
文学的观念决定着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实践,也影响其成就与成色。
2025-10-15
-
“AI让我们的创作变得既简单又困难”
嘉宾: 李 劲(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 方 放(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杨利慧(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 舒 勇(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 杨庆祥(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 黄尚恩(《文艺报》记者) 主持人:您如何理解“文化原创力”的核心内涵? 杨利慧:“原创力”主要指个体或群体产生独特、新颖、有价值的创意和思想的能力,其核心原则是强调思想、表达、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2025-09-26
-
回心文本,亲自写作——AI时代的文学教育
一、AI打破了人类对自然语言的垄断 目前,很多研究者都从人类文明阶段升级的意义上,讨论ChatGPT、DeepSeek的出现显示出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意义,因为这些大语言模型成功地打通了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的阻隔,为人类自然语言找到了一个人脑之外的智能母体平台。
2025-09-25
-
面对技术“突变”,文学如何作答
每日清晨醒来就拿起手机刷刷社媒,输入文字时依赖自动纠错功能,观看短视频时“无限滑动”的动作,闲时找AI聊聊天——这些因技术发展而“无需思考”的行为,是否已成为你的日常?这是“技术无意识”的一种体现,人和技术很难分离,正如哥伦比亚大学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所言:“人已经不是一个脱离机器而存在的主体,如果要定义人的话,必须要有个加号。
2025-09-24
-
在变与不变之间:新媒介时代文学的言说方式
5G网络与边缘计算技术,使文艺生产—接受进入“零时差”状态。
2025-09-22
-
AI时代,如何守护与激发文化原创力
文化原创力及其时代性 “原创”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它是从无到有的新的创造。
2025-09-22
-
青年女作家:当她们拿起笔写作
主持人:三三 对谈人:崔君 东来 水笑莹 90后女作家在关心什么话题?她们又是如何用写作将其表达出来的?崔君、东来、水笑莹这三位女作家分别来自山东、江西与安徽,虽然她们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但都体验过身份与地理的变迁。
2025-09-20
-
素人写作不能成为束缚活力的标签
随着新大众文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素人写作”也受到新一轮的重视。
2025-09-17
-
作家做自媒体博主有内情,也有困境
当下,越来越多的作家涌向自媒体平台成为一名博主,开启一种以“文学”为主题的“表演”。
2025-09-15
-
从“新文学”到“新世纪文学” ——当代文学的变革与挑战
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首次出版于1999年,此后多次再版,但“当代文学”的历史下限始终被划定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
2025-09-12
-
明星出书救得了出版业吗
2025年图书市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反差。
2025-09-11
-
非虚构写作与当代中国社会感知的重构
主持人语 十五年来的中国“非虚构”: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西方的非虚构文学概念便开始被零碎地介绍到国内。
2025-09-11
-
朱国华:AI 时代的文学研究
最近几年,ChatGPT、Deep Seek等聊天机器人的启用,让我们产生了如痴如醉、无法置信的超现实感和奇迹感。
2025-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