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用AI所创造的一切,都将是我们自己的倒影
2024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颁给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
2024-10-23
-
“破壁除障”:持久的任务或自我克服
从“真问题”与“大问题”说起 今年夏天,《名作欣赏》杂志分上下两期发表了一组现代文学学人的笔谈文章,栏目主持人、青年学人李浴洋在《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中(《名作欣赏》2024年第5期)向学界“60后”到“80后”的部分研究者发出邀请,他这样写道:“希望围绕一个您心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真问题’与‘大问题’展开论述。
2024-10-23
-
从新媒介文艺到新的大众文学
一 媒介融合的案例表明,媒介性不只是网络性也是当代性。
2024-10-23
-
文明互鉴条件下的文学担当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了语言文学。
2024-10-20
-
古典文学的观念还原与史论建构——早期中国文学史写作反思
摘要:中国文学观念术语在近现代发生了由“文章”向“文学”的转换。
2024-10-17
-
阿来:从自我狭小的经验致广大
我们大量的从中学开始的作文训练里,都包含了一个要命的问题:我们急于升华,而不是急于观察;我们急于提升,提炼寻找主题,但是非常忽略对于我们所书写的对象特征的客观呈现。
2024-10-07
-
“素人作家”是个伪概念
近年来,“素人写作”呈现出繁盛的景象:黑桃的《我在上海开出租》、王计兵的《低处飞行》、陈年喜的《峡河西流去》陆续面世,胡安焉的《生活在低处》、王柳云的《风吹起了月光》也有望在年内出版。
2024-09-29
-
李少君自述:从《天涯》到《诗刊》,人诗互证
就文学而言,学院跟“修辞”或“学派”,媒体跟“热点”,其实都有点错失“文学的专业性”这回事。
2024-09-27
-
素人写作|何平:写作者是写作者的身份证姓名
近年,“素人写作”被赋予打破固有文学圈层和发现新的审美可能的意义,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文学出版标签和板块。
2024-09-25
-
瓦解与重造——当下小说中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
一、从“地域”到“场域” 文学地理的话题之所以在今天被反复谈论,是因为历史体验的强度和时间叙事的动能正悄悄衰减,我们不得不更多地转向空间的场域里去激活自我发现、完成自我表达。
2024-09-23
-
人工智能介入写作带来的三大问题
以人工智能(AI)为驱动的第四次科技浪潮已经来临,正深刻改变千行百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并成为国际科技实力竞争的焦点之一。
2024-09-23
-
“伟大的诗”远去了吗?——兼论新世纪诗歌的跨媒介特质
即便以较为宽容的诗学标准为参照,辛欣的《伟大与猥琐》一诗仍然应该被认定为“口水诗”,原因是诗中作者较为突出的戏谑态度与经典文学的严肃写作观念形成对立。
2024-09-18
-
自媒体时代文学的新变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叙事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自媒体时代、智能手机时代的叙事危机日益加剧,我们的讲述能力在枯萎。
2024-09-10
-
王笛:文学怎样进入历史的视野
我今天所讲的问题,其实很多内容已经收录在我2022 年出版的《历史的微声》中了。
2024-09-03
-
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写作
近年来,青年创作进入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阶段,“70后”“80后”作家向经典化迈进,“90后”作家成为文坛生力军,“00后”作家成群结队涌现,呈现一片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
2024-09-02
-
从“野蛮生长”到“学科常态”
2024年开年,创意写作领域迎来新的变动。
2024-08-24
-
“底层文学”评价的批评伦理之反思
一、引 言 当代“底层文学”创作思潮自发源以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相较于其他的文学思潮而言,其现实影响力殊胜。
2024-08-19
-
现实重构:文学与电影的观念突破
对谈现场 参与嘉宾: 麦家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徐则臣 作家,《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 曹保平 导演、编剧、监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石一枫 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徐则臣:现实如何融入创作 主持人: 本场圆桌对话有一个主题叫做现实重构。
2024-08-18
-
我们在上海写作
“上海,聚会开始,却没有离散的时候。
2024-08-17
-
重提“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题材”和“写法”,也即“内容”和“形式”是文学创作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在上世纪30年代“文艺大众化”讨论时期,茅盾和瞿秋白就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导火索,是瞿秋白在《大众文艺的问题》(《文学月报》“创刊号”,1932年6月)针对“写什么东西?”的问题,指出“革命的大众文艺”必须“利用旧的形式的优点”: 革命的大众文艺必须开始利用旧的形式的优点……旧式的大众文艺,在形式上有两个优点:一是它和口头文学的联系,二是用的浅近的叙述方法。
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