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我们对文学的认知
人工智能的出现、生成式模型的发展,正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的价值和写作的意义。
2025-01-31
-
何谓细读?如何批评?——细读批评论札
“文本”一词如今已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以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领域。
2025-01-30
-
怀乡书写的总体脉络和主要特色
编者按 临近春节,回家过年正在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壮观又温暖的风景。
2025-01-30
-
“科学文艺”与改革开放后类型文学预案
中国科学与文学之关系,早在新文学发生前就存在。
2025-01-30
-
发掘短视频的变革性价值
对于流媒体短视频火热的现状,不少人表现出担忧。
2025-01-18
-
“青春”不只是文学的原始资本
本期重勘的两个文本是韩寒的《三重门》(2000)和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2017)。
2025-01-16
-
批评的阐释化、启示性与最后的责任
以张江2014年在《文学评论》发表《强制阐释论》为始,至今已经整整10年。
2025-01-16
-
陈平原:读书的“阴晴圆缺”
念过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大都记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025-01-12
-
AI时代未来文学创作新作者的三种可能
原标题:AI时代新作者的三种可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AI平台面世,相关产业链迅速完善,AI时代已经到来,并进入文学创作领域。
2025-01-12
-
探析2024年流行词:“语言游戏”中的焦虑与向往
主持人:丛子钰(青年评论家、同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对谈人:王威廉(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陈楸帆(科幻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文珍(北京老舍文学院专职作家) 主持人语: 2024年岁末,《咬文嚼字》《语言文字周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小红书、哔哩哔哩网站等平台均发布了年度流行词,“班味”“银发力量”等一系列词语榜上有名,此次我邀请了来自北上广三城的三位作家,谈谈他们对这些词语的感受与辨析,以及与这些词语相关联的大众流行文化现象。
2025-01-10
-
bilibili平台“泛文学”现象及其情感模式观察
编者按 “文学新批评”今日推出教鹤然的《bilibili平台“泛文学”现象及其情感模式观察》。
2025-01-06
-
寻视与静观
格非,清华大学中文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2025-01-05
-
曲径通幽的径与幽
池莉,作家。
2025-01-04
-
当文艺创作遇上AI:是冲击还是赋能?
所谓“AI创作”,即“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的文艺创作”,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在文艺领域所进行的创作,涵盖了文学、绘画、设计、音乐、影视,以及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子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
2025-01-03
-
加速时代,文学何为
文学在加速时代的“变身” □周梦泉 我们今日正处在一个加速时代,一晃神间世界的面貌便已模糊不清。
2024-12-27
-
“作为一个小说家,我们有责任把小说写成真实”
日常的现实重要,还是内心的现实重要 贺仲明:文学怎么与现实发生关联,这在理论界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2024-12-23
-
《青年文学》“新作家专号”:以“凝视”之姿写出“当代性”
曹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4-12-21
-
高晓晖:文学之“根”在“本土”
2024年11月,“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在浙江大学举行。
2024-12-21
-
诗人的“自反”——一个中国当代诗歌动力的谱系
文学当中的“自反”是文学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意味着写作者对自身写作实践的反思。
2024-12-19
-
释放灵魂中的诗意:一场心灵的解放与重构
诗意是什么?它或许是风起时的一片落叶,落地无声却拨动心弦;或许是星空下的万籁俱寂,寥廓无际却令人心生遐想。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