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全民写作”锻造“人民新史诗”
来源:文艺报 | 向 欣  2025年10月22日09:55

新大众文艺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时代产物,堪称新时代文艺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近年来,广东省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将文学界的群众力量组织起来,依托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百姓故事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探索构建从“书写人民”到“人民书写”的文学闭环,推动“新大众文艺”创作的广东文学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果。

因材施助,扶上马、送一程。积极发挥组织优势、专业优势,慧眼识珠、不拘一格挖掘、扶持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学新秀、潜力作者。广东文学刊物《作品》《花城》《特区文学》设置专门栏目形成力推“素人写作”的联动效应,“烧烤诗人”“清洁女工作家”“石头诗人”“运动员作家”“渔村诗人”“基层教师诗人”等素人作者的文学作品产生破圈效应。

因地制宜,加把柴、添把火。统筹广东全省文学资源,布局各区域创建创作基地和实践点。制定实施主席团成员对口联系基层作协工作制度,指导全省各地发挥资源优势,持续推动形成“全民写作”风尚,积极培育新兴文学业态。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汕头、潮州、揭阳、阳江、湛江、韶关、清远等地“新大众文艺”创作方兴未艾,形成规模不等的创作群体。

因文兴业,一子落、赋能多。联合各团体会员及地方党委、政府部门,以文学赋能城乡建设,服务大格局、提高贡献度。其中,以“中国作家第一村”为阵地,凝聚起一个专业作家与素人写作者组成的文学写作群体,“东莞写作群”以丰厚的文学业绩擦亮了东莞这个工业城市的文化形象。江门力促网络文学轻资产转化为文旅融合硬实力,吸引省内外大量知名网络作家签约成为驻站作家,吸引各类“无界创客”团队选择塘口创业,侨都江门因为文学火爆全网。

把握“时”与“势”,新时代广东“新大众文艺”创作潜能无限。以新为生,激发“一寸丹心白日明”的文学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新大众文艺”应运而生,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新时期“打工文学”到新时代“素人写作”,广东的文学实践、探索证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化力量不可等闲视之,要做好文学“大众化”,也要有能力“化大众”。“打工文学”记录改革开放的“心灵史”,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素人写作”则成为真实形象地观照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进程的文化载体,展示来自社会各行业普通大众奋发追寻“人的全面发展”轨迹的文本见证。“新大众文艺”创作不一定是黄钟大吕,但素人作者见素抱朴,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传递真善美、激浊扬清,“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弥足珍贵,值得珍重。

以民为本,锤炼“一篇珠玉是生涯”的文学精品。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司马迁对《诗经》品评很高,说诗三百篇皆古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部分是风诗,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在文学领域,“老百姓也是圣贤”“高手在民间”并不少见。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行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新”一批职业,诸如网络主播、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云网智能运维员、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等等,不一而足,无数新的工作岗位如繁花绽放在时代前进的轨道上。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源源不断,一支笔写不尽世间万象,一个作家仅仅依靠短时间深入生活无法完全掌握新兴业态的奥秘与素材,甚至AI也不能依赖数据投喂描摹出宏大叙事下的人性幽微。一个时代的文学成果,本质上就是全体创作者文学作品的总和。一方面,作家“要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推动文学创作从“小我”向“大我”转化,从“小众”向“大众”转型,“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另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引导更多素人热爱文学、投身写作。总而言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写人民”与“人民写”上双向发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以“百姓话”讲好“家国事”,以“全民写作”热潮造就更多传世之作。

以融为要,营造“四时风气长如春”的文学生态。纵观中外,文化运动、文艺革新往往会造就文化名城。欧洲文艺复兴,不仅诞生了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一批文艺巨匠,也让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罗马等城市更为举世闻名。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产生了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文化巨擘,同样让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新文化的中心地。近代以降,从黄遵宪、梁启超倡导推动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到思想解放的“伤痕文学”到闯关破局的“改革文学”等等,广东文学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学风格独树一帜,常领风气之先。如今,“新大众文艺”创作蓬勃发展,可以为文学强省、文学湾区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我们不应窄化文学的胸襟、固化文学的疆域,应当以高度的时代敏感、深远的历史眼光、强大的应变能力在人和技术上下功夫,一方面,树立“大文学观”,鼓励“半路出家”,着力“铺路筑桥”,为业余作者、素人作者、网络作者等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不断壮大文学队伍;另一方面,既要坚守文学理想,也要拥抱新技术赋能,不断拓展文学边界、扩大文学影响,构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格局。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新时代文学的道路无比宽广。广东“新大众文艺”创作遍地开花,以“人人皆是创作者”的赤忱书写“强国复兴有我”的生动实践,以“全民写作”的热情锻造“人民出品”的精品力作,必定会迎来硕果盈枝的丰收季节,共创百川汇流、文映江山的新胜景。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