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文学》“新作家专号”:以“凝视”之姿写出“当代性”
曹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4-12-21
-
高晓晖:文学之“根”在“本土”
2024年11月,“寻根”思潮与中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学术工作坊在浙江大学举行。
2024-12-21
-
诗人的“自反”——一个中国当代诗歌动力的谱系
文学当中的“自反”是文学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意味着写作者对自身写作实践的反思。
2024-12-19
-
释放灵魂中的诗意:一场心灵的解放与重构
诗意是什么?它或许是风起时的一片落叶,落地无声却拨动心弦;或许是星空下的万籁俱寂,寥廓无际却令人心生遐想。
2024-12-17
-
没有知识的烛照与激活,经验存在吗?
2023年4月8日“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成立,2024年1月22日教育部将“中文创意写作”列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
2024-12-13
-
霍艳:琼瑶是我们这代作家实际却又不愿承认的创作源头
2024年12月4日,知名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琼瑶逝世,享年86岁。
2024-12-05
-
马思钰:泛娱乐化与金庸文学的经典化
自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内地,金庸的武林江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2024-12-05
-
作为方法的创意写作: 融媒体视域下的当代文学研究转型
摘要:创意写作通常被视为艺术表达,而不是学术路径。
2024-12-05
-
项静自述:从评论到创作,更理解“真诚地表达”
就文学而言,学院跟“修辞”或“学派”,媒体跟“热点”,其实都有点错失“文学的专业性”这回事。
2024-12-02
-
用文字舞蹈,提供他者镜鉴
评论也是一种创作,因而,评论的文体、风格也多种多样,有的倾向于中国文艺品鉴直觉感悟式的表达,有的倾向于西方文艺理论逻辑理性的分析,我倾向于两者的结合——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共融。
2024-11-30
-
一种理想的文学批评
一个理想的批评家,需要具备敏锐的文本解读能力,同时还要拥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生活经验,要善于将生活与文本融会贯通、整体解读。
2024-11-30
-
由“看不懂”的问题说到新诗的公共性
最近读到程继龙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关联与表里:从“胡适之体”到“看不懂的新文艺”论争》,此文正好印合了我对新诗相关问题的思考。
2024-11-29
-
谢有顺:创意写作要从感觉出发
创意写作现在是一个热点。
2024-11-28
-
王彬彬:何为文本细读
一 其实,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2024-11-28
-
“新时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问题
内容提要 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中重新审视新时代文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开启了新时代文学,从整体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格局。
2024-11-28
-
融媒体时代的文艺:贴近读者但不媚众
回望文学史可以发现,文学的发展如蛛网般交叠缠绕、伏脉千里,其中一条悠久而绵长的重要脉络是漫长历史过程中“雅”的文学与“俗”的文学不断交替迭生。
2024-11-20
-
“小镇青年”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生力军
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文学语境下,小镇青年作为青年文学形象谱系中的重要分支,在当下逐渐成为一种类型化的文学创作景观,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精神风貌、成长变化与社会价值,成为反映当下时代发展变迁的重要镜像。
2024-11-20
-
霍艳:“素人写作”的跨媒介传播与内核变异
“素人写作”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它记录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切感受,对劳动工作、劳动关系有了重新发现,使得文学跨越圈层贴近大众,唤起了普通人的创作兴趣。
2024-11-15
-
孙郁:批判精神的寻找
我自己是读师范出身的,从事教育工作也有许多年。
2024-11-08
-
贺绍俊:当代小说,未能有效为时代生产思想和储存思想
小说既有娱乐的功能,也有思想的功能,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功能,但娱乐功能和思想功能是小说最主要的两种功能。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