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当代文学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

      关于文学批评,不同的文学史观所持的态度不同。

    2025-11-12

  • 征订季,期刊编辑们都拼了

      最近,《作品》杂志的一段视频《追读者的人》在朋友圈中火了。

    2025-11-12

  • 广播敞开文学传播新空间

      今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5周年。

    2025-11-12

  • 丛子钰:文学榜的记忆特征与独异性写作

      一、 榜单的文化记忆功能 根据《说文》的解释,“榜”的本义是“所以辅弓弩”,又引申为“木片”,可以理解为狩猎工具的附属物,但在后世的使用中,有时与船有关,有时与匾额有关,有时与告示有关,至于这几个含义除了都与木头有关之外还有什么样的联系,目前比较难考,我们只能依靠相似性的原理,推测由弓箭到船桨再到匾额和告示之间存在着一段复杂的历史过程。

    2025-11-07

  • 顾奕俊:文学“出圈”与改革开放时代的读者问题

      观照现今被广泛热议的文学“出圈”,一方面,显然不应将之视作孤立的现象级事件,而另一方面,各怀心思的观察者又试图借由文学出圈昭示曾经的“文学神话”,以及“文学神话”延伸出的一条布满幻象的文学延长线。

    2025-11-06

  • 如何安置“人民”——新大众文艺再思考

      由于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也由于迅速重组的文艺格局的“倒逼”,“新大众文艺”这一概念近期异军突起,深受期待,恰如提出“新大众文艺”宣言的《延河》杂志的热情礼赞:“(它)是巨变时代文艺的新疆域”,“来自广阔的大地和田野,他们的歌吟,他们的咏叹,真实自然,鲜活生动,有无穷的魅力”。

    2025-11-06

  • 新时代文学要有“大文学观”

      最近,新时代文学与“大文学观”的话题引起广泛关注。

    2025-11-05

  • 新大众文艺与当下的科幻文学创作

      主持人:张鑫(《钟山》杂志编辑) 新大众文艺和科幻文学究竟有何关系?当我看到困在算法和大数据里的外卖员写出诗集《赶时间的人》,我忽然意识到:世界早就变得无比“科幻”,而置身于科幻和现实边界地带的芸芸大众,不论是投身创作还是选择阅读或观看,都成了新大众文艺的切实参与者。

    2025-11-04

  • 以“大文学观”照亮当代文学研究

      嘉 宾: 宋声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卢 桢(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武兆雨(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顾奕俊(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 谢尚发(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罗维斯(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马海波(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胡 哲(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永新(中国现代文学馆助理研究员) 林 峥(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韩旭东(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 危明星(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助理研究员) 主持人: 康春华(《文艺报》记者)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带来了文学形态和传播路径的剧烈变化。

    2025-11-03

  • “爆款”应是水到渠成,而非投机以求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数据、流量和热搜深刻影响的时代。

    2025-10-31

  • “传统”何以重塑文学创作?

      当下文学中的“传统”复归释放出强劲的信号,标志着新时代中国文学进入一个更为成熟、自信的阶段。

    2025-10-31

  • 人类写作的“独一性”无可替代

      一 近年来,AI的迭代速度令人瞠目。

    2025-10-30

  • Z世代青年何以创享红色文化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青年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工具,借助新媒体平台、新表达方式与新社群互动,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和传播路径。

    2025-10-28

  • 徐粤春: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正当其时

      当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势不可挡,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2025-10-27

  • 土与水:从《生万物》到《北上》看中国乡土文学的双重谱系

      编者按 文学新批评”近日推出杨一丹的《土与水:从〈生万物〉到〈北上〉看中国乡土文学的双重谱系》。

    2025-10-27

  • 人类写作的“独一性”无可替代——AI写作“取代论”的价值谬误

      一 近年来,AI的迭代速度令人瞠目。

    2025-10-24

  • 以“全民写作”锻造“人民新史诗”

      新大众文艺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时代产物,堪称新时代文艺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2025-10-22

  • 从思想盔甲到文学生态

      一 “纯文学”是一个充满争议、边界模糊且高度历史化的概念。

    2025-10-22

  • AI时代,为何我们仍需“脚沾泥土”的报告文学?

      当人工智能几分钟就能生成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有一种文体却因其“不可被替代”的特质而愈发珍贵——它要求作者必须用双脚丈量土地,以良心叩问现实,将真实淬炼成文学。

    2025-10-21

  • 关于文学批评:在“二手生活”与“文学的公心”之间

      “既不能提供思想上的创新成果,亦无法在精神的境界与灵魂的充实上提供养料,甚至连‘风格的建构’都会在因循守旧的历史车辙中惯性前行,文学批评处境之尴尬,也就一目了然了。

    2025-10-21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