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密浓淡间皆是气韵——评杜卫东散文《在历史的岸边遥望》
《在历史的岸边遥望》是杜卫东刚刚出版的历史人物散文集,全书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共收入13位历史人物。
2025-06-30
-
文学理论研究应当重视“修改”问题
好作品大多是改出来的,稍有文学常识的人对此很容易达成共识。
2025-06-30
-
文学写作中的“三易”原则
“文学的生命在读者之中。
2025-06-30
-
“荷花淀”与晋察冀抗战文学经验
1945年,孙犁在延安解放区发表小说《荷花淀》,此后创作愈多、影响愈大。
2025-06-30
-
《好天气》:咸水塘的十字路口
在《好天气》结尾,弟弟和好莉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回归家庭。
2025-06-28
-
论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宗璞小说创作
内容提要 宗璞自幼在父母的引导下广泛阅读了唐诗、宋词等中国文化典籍。
2025-06-27
-
黄传会长篇报告文学《火星,我们来了》:感受仰望星空的魅力
作家黄传会这几年倾心倾情创作中国航天题材报告文学,优秀作品不断。
2025-06-26
-
《不舍昼夜》大家谈:打开观察时代的另一种视角
5 月 31 日上午,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华乡土文化研究院与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打开观察时代的另一种视角 ——《不舍昼夜》大家谈” 活动在暨南大学顺利举行。
2025-06-26
-
变革时代的无用之用、不变之变
“变革”应该是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最大的时代主题了。
2025-06-25
-
语言迷宫里回溯记忆光晕——读木叶诗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
木叶的写作擅长重新发明概念或定义本身的两面性。
2025-06-25
-
具有南京人性格特征的民间抗战史诗
我曾经对庞瑞垠的长篇小说“故都”三部曲(《危城》《寒星》《落日》)和“秦淮世家”三部曲(《钞库街》《桃叶渡》《乌衣巷》)做过评价,以为他的作品贯穿着一种悲情浪漫主义情愫,尤其是人物描写,都带有悲怆的悲剧色彩,但即便是悲惨至暗,也有星灿,用人性的力量来照亮血色的暗夜,让坎坷曲折的路径沿着历史发展的必然前行。
2025-06-25
-
叶梅《神女》:人民书写了英雄史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当代文学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2025-06-25
-
中国科幻的“下半场”
中国科幻似乎正在进入一种“中场阶段”。
2025-06-25
-
重塑现实的金手指
陈楸帆的短篇小说《神笔》以AI写作软件为引,以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近乎暴烈且荒诞地描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作焦虑,并勾勒出一场人类与技术在虚实层面上几乎必败的生死突围。
2025-06-25
-
“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是理念”
《金桃》,杨晚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1月 《金桃》是青年科幻作家杨晚晴以盛唐为背景创作的“丝绸朋克”长篇小说。
2025-06-25
-
客观性与科学精神——一种小说观念及柳青的理解与实践
小说是具有兼容性的混合文体,也是一种复杂的叙事艺术。
2025-06-24
-
消逝的乡村,声音在回响——罗伟章《尘世三部曲》中的村社图景
摘 要 罗伟章的《尘世三部曲》深描了20世纪末川东北大巴山地区老君山腹地、千峰大峡谷周边的乡村社会图景,被挤压和冲击,直至返回原始和蛮荒的历史演变。
2025-06-24
-
张伟栋:作为行动主义的第三代诗歌
摘 要 第三代诗歌是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一环,其重要之处在于通过诗歌运动推进了当代诗歌历史意识的转向,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从历史本位到语言本体,从大写的主体到小写的主体,从历史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变。
2025-06-24
-
周哲:新时期以来散文中的“科学智慧”书写
智慧的生成路径多样,但极少有人从科学角度予以萃取和凝练。
2025-06-24
-
《最后一站》:平实质朴中见奇崛
在快速反映当下火热生活、时代气象与人物风貌等方面,报告文学有着其他体裁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2025-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