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密浓淡间皆是气韵——评杜卫东散文《在历史的岸边遥望》
《在历史的岸边遥望》是杜卫东刚刚出版的历史人物散文集,全书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共收入13位历史人物。除开篇的“中华祖神”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先民雕像外,其余都是文有声名的历史人物:王昭君、蔡文姬、冼夫人、薛涛、刘禹锡、陆游、李清照、邱濬、傅山、柳如是、黎庶昌、黄遵宪。作者站在历史岸边,回望浩瀚的时代风云,为我们描摹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他们或高居庙堂,或栖身江湖,在作者饱含激情的笔下,跃马扬戈,仰天长啸,从时光深处向我们走来。
作品摆脱了同类散文枯涩、拘谨的写作惯性,在尊重已有史实的前提下,注意用文学笔法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个体命运折射不同朝代的时代画卷,完成对笔下人物的精神诠释。在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作者特别关注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叩问文化根源与身份认同的永恒命题。作者以报告文学成名,后来又涉猎杂文、小说和剧本,这使他的书写既有杂文的犀利、报告文学的宏阔,又不乏小说式的描写和剧本特有的悬念。“书生与剑客,中间隔着多远的距离?对于陆游,不过一个箭步。”《陆游:岸边的鱼》以别开生面的设问开篇,化解一个个悬念,还原了诗人不寻常的一生;“步出船舱,樱花已谢,枫叶正红。移步上岸的一瞬间,你走进了历史。”《向天而歌》中黄遵宪的出场就先声夺人,全篇气韵如虹,有鱼翔浅底,也有裂岸崩云,枯笔处见嶙峋瘦骨,浓墨时现泼天潮涌,主人公的职业操守和历史贡献尽显笔端。书中多篇文章还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将历史场景与现代思考有机交织在一起,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生动而鲜活。《目光》中,作者来到黎庶昌故居的庭院,在先贤的半身雕像前不愿移步。文章恣意汪洋,干湿浓淡间吞吐八荒气象,正如论者所言:“温婉处,可见小桥流水,可闻鸟语花香……激越时,余勇可贾,长风可乘,踏浪放歌,击鼓鸣金,直如‘一剑光耀九天寒’,畅快淋漓。”
作品中的篇章无不如泼墨山水,疏密浓淡间皆是气韵,一行行如云锦织就,可见作者胸中起伏的丘壑。为了准确表达心中的情感,作者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是历史叙述的客观语体。二是心理描写的抒情语体。三是文化反思的议论语体。作者具有良好的语言掌控力,三种语体自然转换,形成了复调的叙事效果。全书延续了中国传统散文的优美韵致,又融入了现代非虚构写作的技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古典”风格。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编辑)